复旦大学投毒案
By:祖娟 李媛
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
2013年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被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出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 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黄洋病重入院,其寝 室饮水机疑遭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反思
高等教育制度有缺失 大学生心理存问题 相比知识的教育,社会适应教育更加重要。案件的出现让我们再一次 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社会适应教育不够,甚至严重缺乏。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 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 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晓边建议, 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 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一 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 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
黄洋,1985年生,四川自贡人。 涉嫌投毒者林森浩,广东汕头人,1986年生。两人均为 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
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
黄洋的同学知 道黄洋去世后 的消息后非常 悲痛。
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 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根据警方 通报,林某杀人是因琐事引起不和,毒药由他偷偷从学校实验室 带回。据了解,本案已移送至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接下来将由 检察院主导审查批捕。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 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 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官方通报称,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 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自4 月1日起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 正在医院抢救。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 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2013年4月12日,林某被警方 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2013年4月1日晨,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 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去世。
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
2013年5月5 日,黄洋父母 给复旦大学校 长杨玉良写亲 笔信,质疑学 校推诿避责, 官僚作风。
事件反思
进入21世纪,仅是校园投毒案,就已经发生多起。 1995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 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 也分别发生投毒案。3起投毒案所使用的毒品都是 重金属铊,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 学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 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 子为了一些琐事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校园里此 类案件频发,到底原因何在,更值得反思。2013 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 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 卷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 表示满意。记者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 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 存在差异。而当问题出现时,多数学生会选择跟 室友“冷战”。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的是大学生对法律意识 的淡漠,还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 同窗之谊从古代传颂到现在,为何现在却 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最近的复 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 不是毒药,而是人心。本该是国之栋梁的 天之骄子们,又是因为什么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