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作者:高鹏飞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将着重点放于人,将自由引向人,在超越胡塞尔先验主体性的基础上,树立了“存在先于本质”这面大旗。

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在此场中,任何事物的运动时按照规律进行的,并没有任何先验规定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仍然有许多缺陷需要重视,或许这正是哲学存在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存在主义;此在;时间;语言一、存在主义的内涵及起源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大师。

那么何为存在主义?从字面上来看,重点在于存在,即存在要在存在者之前。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最早这一词是出自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之口,包括有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三大类,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的学说。

难能可贵的是: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马克思也讲个性解放,也讲自由,如果限制人性,则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理论的诞生都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由那个时代生产方式所决定,所以马克思说:“任何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思想的精华”。

随着经济、科技等等的发展,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了社会归属感和融入感,好似这个社会之外的一种存在。

因此,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就是存在者“去存在”,是动词“在”。

按本质来说,这种存在是无法言说的,它是一种运动,难以把握,如果能够被对象化,那就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了。

举个例子,人在成为人之前,就已经有了人的存在,只不过那个时候不称其为人,后来经过进化,这种生物渐渐学会了劳动,有了自己的语言,从而有了一个名称叫做人。

所以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是在存在者之前了。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和本质一致了,人就自由了。

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在这里笔者觉得不能把存在和本质论混为一谈,这里的存在不涉及起源的问题,他只不过想强调单纯的存在,有这种过程和动作的发生,但前提是一定会有存在者来表现存在,所以非要就此问题进行本质论的探讨,在笔者看来他也是唯物主义的。

二、此在、自由和存在者同时,海德格尔强调此在。

他认为此在就是场本身,将存在看成是一个场,即存在者在场。

人的本质就是在世界上存在,这一点是海德格尔与他之前的哲学家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他和马克思相似的地方,都是坚持“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海德格尔曾说过:“从根本上怀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并且将它弄成哲学问题的关键,是十分愚蠢的”,这也就是他伟大之处。

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一种运动,否定用静止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包括意识之说,也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生成它,若是将此看成是完全脱离物质而存在的,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存在主义核心是自由,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也就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从很宏观的层面上去叙说的,而海德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行动时的绝对自由,不管作何选择都是自由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已经具有了形式指引的特性,不需要任何的预设,从这个方面来看,他是反对先验论的,再换种说法,形式指引是以一种不安的成分存在,这种不安的存在就会形成一种可能性,而这种肯能性就能演化成存在者的个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者和存在者之间,都是有区别的,因为两者之间都是特殊的存在,而另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也是要通过此存在者的存在而显现的,这种显现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使其称其为存在者的机会。

同样的,次存在者将另一存在者识别为与自己相似的一方,则互相成就彼此为存在者。

三、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论”和“死亡学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大发明是在时间问题上的阐述。

他所诉说的这个时间跟笔者们通过手表表现出来的时间不一样,笔者们用眼睛看到的时间的表现物,那是无始无终的,永远延续下去的。

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是有终点的,不仅有终点,而且还有起点。

拿人来说,人的起点就是出生,从海德格尔那里看来,人是被抛弃的,非本真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这种死亡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当有一天你意识到你终有一天會死去的时候,你的时间就开始了,并且无论你的人生如何的发展,无论在这个阶段有多少经历,最终都是在接近死亡。

时间具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将来,在海德格尔看来未来是最重要的维度。

当你意识到必然死亡的时候,这种将来也就开始了,换句话说不是单纯的将来,而是已经来了。

此时的你也就由非本真回到了一种本真状态,反而成了自笔者的解放。

在这里,笔者就想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先行者加尔文曾说过:“……当你认识到这种命运的结果的时候,而你要做的不是无为,而是努力,而那个努力的结果就是你最后要达到命运的结果”,现在看来,海德格尔的时间之说与加尔文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许是时代大背景所造就的。

但是海德格尔强调在你意识到自己终会死亡之前,你是以一种浮沉的状态游离于这世界之中的,某一天,你突然顿悟,意识到死亡终究到来,才有可能上升为本真状态,生命的旅程才真正开启。

其实,海德格尔在他的理论当中都伴随着一种可能性,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可能一不小心就没有现在的人类了;花之所以能够开花,开出这种颜色的花,那也是一种可能性,可能一个外在条件的改变,就开不出这种美丽动人的花了。

很明显,他在反对一种先验主义,他在反对先定论,他在反对规则与制度,甚至说他在反对形而上学。

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能够超越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真理的尾巴了,并把这个真理的曙光带给了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回归最本真的自己。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的概念进行特殊阐释。

就是说死亡是恢复或是找寻到了自己的本真,而这种本真是他人所不能替换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历程,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死亡的时间的不确定,即时间的终结点不确定,这是一种可能性,在此之前都是“向死而生”。

在关于存在者真正死亡之前,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死亡,其他存在者的死亡,从他们的死亡中你可能会感觉到时间的终点,可能会有自己的感悟,而这只能成为你继续规划自己人生的依据而已。

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里面是包含着物质基础,形体既然不在了,通过人脑所反映的意识也根本不可能存在,进而物质的运动又怎么会存在呢?笔者一直思在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一定会死,而每个人在知道这个真理之后,會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开启的时间沙漏。

如果说,用心过好每一天的人是在回归本真的话,而那种荒度人生的存在者能不能算作回归本真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对待死亡和对待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无论你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你也是在“向死而生”,相反,你畏惧死亡,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必然的状态,那么即使每天你活着很充实,你还是不能够回归本真。

那关于西方的上帝,实际上通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也就可以证明他的不存在。

上帝在西方人看来是完美的化身,无所不能的,救赎世俗的一切,那假如说上帝存在,那是不是得有一个存在者,来表现出这种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上帝应该是亚洲人,还是应该是非洲人,还是他的老家欧洲呢?到底这种存在是以什么样的存在者的样式出现的呢?笔者不得而知,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按照存在主义的理论,他会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是有自由意识的,除非他是被创造的,没有自己的意识,被谁创造,被人吗?还是在他之上有更伟大的神明的存在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上帝之说就是与它的教义大相矛盾了,如果是前者,那么这种存在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存在,是人用来寄托情感的一种载体,从这一方面来看,将意识现实化,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是上帝存在的拥有之意。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就是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生死观,个体也就是世界的存在。

四、存在与语言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思最终使他转向了语言之路。

他说:“真理都是与人相关的……”,这是发人深省的。

海德格尔认为,要回答诸如语言本质问题,就必须改变人对于语言的支配和操纵的知性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语言,才能够探寻到语言的本质。

他将语言与思维一体化,存在的角度来探讨语言,此举也只不过是借语言来探寻存在的意义。

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和存在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存在摸不到、琢磨不到,所以通过语言存在进行感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和途径。

海德格尔说:“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实际上笔者们可以看到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真正进行关联的是思维,这种思维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存在者,但是这种思维无法用实体予以显现,语言恰好就成为了这种思维显现的介质。

那么思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存在者的吗,看似使他自己的,但其实是存在所创造的,存在想通过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意义,思想实际上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介质,只不过介质存在于存在者内部,大脑之中。

既然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和存在一样,语言也不能够被形式化或符号化,就像中国古代的八股文一样,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论来说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但是有一点,海德格尔说:“语言支配人”,按照他的逻辑,的确是应该语言支配人,但是他忽略了语言也是受大脑支配的,尽管他是存在的表现,但存在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自己的能动性的,换句话说,在笔者看来,顺着海德格尔的思路下来,存在者是对存在的一种异化。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人类自身的解放是有一些启迪作用的,方向是好的,道路也是值得赞扬的,毕竟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其思想得以显现的关键。

另外,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死亡也是具有可能性的,阴天就一定会下雨吗?树立积极的生死观,对于人生道路的前进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1]陈睿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主义观点[J].智库时代,2018(25):257-258.[2]曾思思.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时间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3]白鸿妍. 论海德格尔的“此在”[D].兰州大学,2017.[4]齐以恒.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07):67-68.[5]谢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诗歌本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15,32(04):235-241+263.[6]曲琪.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研究[D].南昌大学,2015.[7]张宇. 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8]王遥,李景娜.语言何以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浅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3):94-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