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数据的传输过程
【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的《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的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传输过程》,包括“OSI参考模型”及“TCP/IP协议体系”两部分。
本节内容是对上节内容的延续,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所涉及新知识较多、内容理论性很强、知识点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课本首先介绍了学生熟悉的邮政系统中信件传送的过程,然后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分层”和“共同约定”的重要思想,接着从邮政系统转入网络系统,介绍了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思想和TCP/IP协议体系。
对于OSI参考模型学生只要求理解其分层思想,了解数据在各功能层传输时的交换单元不同,教师并不需要深入讲解。
那么对于网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网络协议TCP/IP协议体系,课本从“Internet”的中文意思“网际网”入手,引导学生理解TCP/IP 协议体系部分的功能及TCP、IP两大主要协议的内容,并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和产生的不同背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之前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对于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的功能和网络的构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网络知识充满着继续深入探究的渴望。
但是学生对于网络中一些纯理论的知识都缺乏兴趣,再加上本课较抽象,难以理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师课前思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2)了解OSI模型的基本知识;
(3)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协议和OSI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性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探究、交流,一层层地揭开网络传输数据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教学重点】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的分层及其数据传输过程
【教学难点】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的各层作用【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并且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若是一开始就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做讲解的话,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选择了情景导入法来突破重难点,通过学生日常中接触的QQ等中的数据转输引入网络中的数据是如何传输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对邮政系统中信件的传输引出了“分层”、“共同约定”的重要思想,对于后面的OSI参考模型的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于TCP/IP协议的讲解可能因为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因此在讲解
过程中有些仓促,以后要注意各个知识点时间的分布。
同时,这节课理论知识多,就造成在上课中师生互动少,学生主要在听教师讲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象这种纯理论的课如何上是我们共同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附录】
1、关于网络通信协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SI参考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
B、TCP/IP是计算机局网和因特网的首选协议。
C、OSI和TCP/IP都基于分层结构
D、OSI和TCP/IP都将通信功能分为七层。
2、在TCP/IP协议体系中,将网络自上而下划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
工作时
()
A 发送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协议控制信息
B 接收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协议控制信息
C 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协议控制信息
D 接收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协议控制信息
3、联网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必须遵循统一的( )
A、软件规范
B、网络协议
C、路由算法
D、安全规范
4、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是( )
A. 物理层
B. 传输层
C. 应用层
D. 网络层
5、通过QQ聊天软件进行语音聊天,该程序对应于OSI参考模型中的哪一层?( )
A 表示层
B 应用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