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明白,把类型分清楚,清晰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的一环。
也为今后解答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小学教学基本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可分为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
现分述如下:一、加法的种类:(2种)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求和用加法)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
一共养兔多少只?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
求总数。
也就是求8与4的和。
列式:8+4=12(只)答:(略)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
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数(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
也就是求比4多3的数。
列式:4+3=7(只)答:(略)二、减法有3种: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求剩余用减法)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也就是求剩余部分。
列式:12—8=4(只)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
(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或养的灰兔比白兔少3只)。
养灰兔多少只?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即求比8少的数)列式:8-3=5(只)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
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
(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或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列式:8-5=3(只)三、乘法有2种: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
求总数。
(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例:小利家养了6笼兔子,每笼4只。
一共养兔多少只?想:已知每份数(4只)和份数(6笼),求总数(一共养兔多少只?)也就是求6个4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列式:4×6=24(只)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
灰兔有多少只?想: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也就是说:灰兔有白兔只数两个那么多,就是求2个8只是多少?列式:8×2=16(只)四、除法有4种:1.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例:小强有15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想:已知总数(15个),份数(放3盘)。
求每份数(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列式:15÷3=5(个)2.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
(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数)例:小强有15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想:因为已知总数(15个苹果)和每份数(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也就是看25里面有几个5,就可以放几盘?列式:15÷5=3(盘)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小勇有15个苹果,有5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想:看苹果的个数里面有几个梨的个数,就是梨的几倍。
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列式:15÷5=3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小勇有15个苹果,是梨个数的3倍,有梨多少个?想: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也就是苹果里面有3个梨的个数,求梨的个数,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
列式:15÷3=5(个)解题时注意:“比……多……”不一定用加法来计算;遇到“比……少……”也不一定用减法来计算;或有“倍”字的题也不一定用乘法来计算。
先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类型,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时,要用加法来计算,想一想你算的这道(或这步)应用题是属于哪一类加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为加法只有2类),如果你对不上类型,你一定是算错了。
在两步或两步以上复合应用题时,也要时刻强调: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上述十一类的数量关系。
虽然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在“+、-、×、÷”这四种运算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不会离开上述某一个类型。
只有清晰地掌握这十一种关系,才掌握了解题的规律。
例如:同学们植了350棵树,其中200棵是松树,其余全是树。
松树比树多植多少棵?分析:这是一道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很容易与一步应用题的解法相混。
那么只有学生清晰地掌握了基本类型中的“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这一类数量关系。
教者可以从问题入手,应用“分析法”来引导:(1)求“栽的松树比树多多少棵?:要什么数?(是相差数)。
(2)要求相差数,必须已知哪两个数?[大数(松树的棵数)与小数(树的棵数)](3)大数与小数的数量题中告诉我们了吗?告诉了,是多少?没告诉怎么办?[大数(松树200棵)已知。
小数(树的棵数)不知道。
必须先求出树有多少棵?]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找出解答本题的关键一环——中间问题:树有多少棵?解题:(1)树有多少棵?想(说算理):已知总数(350棵)和一部分数(200棵),求另一部分数(树的棵数)[用减法来计算]350-200=150(棵)(2)松树比树多多少棵?想(说算理):已知数(200棵)和小数(150棵)求相差数,(用减法来计算)200-150=50(棵)从上面明显看出:正确理解和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首先必须清晰地掌握以上十一种数量关系。
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种关系。
虽然应用题的容千变万化,但是在“+、-、×、÷”四种运算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数量关系都不会离开上述十一种关系中的某一种。
只有清晰地掌握了这十一种数量关系,才能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规律。
才能达到高屋建瓴,纲举目的作用。
同时,学应用题的解法时,尽量运用线段分析图示之,有了第一感知印象,达到数形统一。
并要学会用“综合分析法”等思考方法。
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数量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求34、4、82三个数的平均数。
先找:总数量——34+4+82 总份数——3再算:(34+4+82)÷3=40例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
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
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 ,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1/60 = 2/75,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2/75 =75(千米)(2)归一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
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
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解题关键: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
也可以先求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再乘上不同类数量。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单一量=份数例1 一个织布工人,5天织布1500 米,照这样计算,20天织布多少米?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归一法:(1500 ÷5)×20=6000 (米)倍比法:20÷5×1500例2 一个织布工人,5天织布1500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000米,需要多少天?归一法:6000 ÷(1500 ÷5)=20 (天)倍比法:6000÷1500×5(3)归总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总量,如总产量、工作总量、总价、总路程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
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总问题。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例1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 米,6 天修完。
实际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
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
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0 ×6 ÷4=1200 (米)例2 修一段公路,12个工人45天可完成,如果要提前9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这样想:要求需要增加的人数,要用现在需要的人数一原来的人数,就可以求出需要增加的人数。
其中“现在需要的人数”还不知道,要用总工作量÷现在需要的天数。
根据“12个工人45天可完成”可以求出总工作量,即工作总量12×45=540。
根据“原来45天完成”与“如果要提前9天完成”可以求出现在需要的天数45-9=36(天),根据工作总量540与现在需要的天数36天,可以求出现在需要的人数540÷36=15(人),最后用现在需要的人数-原来的人数15-12=3(人)。
解:12×45÷(45-9)-12=12×45÷36-12=15-12=3(人)答:需要增加3人。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大数-差=小数(和-差)÷2=小数和-小数= 大数例1:一批锡铝合金共重500㎏,其中铝比锡重100㎏,问两种金属各多少?锡:(500-100)÷2=200kg铝:500-200=300KG(提示:解和差问题时,通常先用公式求一个数,再用减法求另一个数)例2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分析:从乙班调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总数转化成2 个乙班,即9 4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9 4 -12 )÷2=41 (人),乙班在调出46 人之前应该为41+46=87 (人),甲班为9 4 -87=7 (人)(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