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
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
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
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世界以中国为中心。
称西方为“夷”。
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
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
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第二阶段是西力冲击下衍生之新观念(1860~1880),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所觉醒。
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后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士大夫,他们开始转变了对西方的态度。
这时出现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用民制夷,用商制夷,以夷制夷。
虽然这些思想与先前自我优越感比较起来,是有所进步的,但是,微小的进步在强大的敌人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其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他们大声呼吁:“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可见,在他们看来,“悉夷”、“师夷”是“剿夷”的前提。
也就是说,只有“悉夷”,才能知“夷”之长于我之处,才能“师夷”,用“夷”之长处补我之短处;只有“师夷”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才能“剿夷”,取得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伟大胜利。
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践。
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但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
然而甲午战争打碎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
并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中日甲午之役,洋务救国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近代思想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
其主要思想有: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残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并在1898发动了公车上书,进而引发维新变法。
缺乏群众基础和没有实权的维新派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政变中,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第四阶段是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思想。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共和”、“实业救国”、等主要思想。
以辛亥革命为以及为维护共和的斗争主要事件。
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上来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赶跑了皇帝,去不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雨妥协。
虽然当时先进的真诚的希望建立独立的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绝不让革命成功。
第四阶段主要为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
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中国大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齐主要思想前期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以科学的民主为口号。
1916年3月,“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生因素,就这样被消除了。
从此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淡去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
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资产阶级的道路也继续走下去了。
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取得了反帝反封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开始了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并在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
建立了新中国。
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