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 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 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 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为什么要精耕细作?
1.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出的巧妙的农艺
2.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所创造
3.与中国地主制下农民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有着较多的人
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有关
4.与逐步形成的由局部到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 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2.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 地 矛盾日益突出。 3.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 境的恶化。 4.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 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 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 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 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 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 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3.特点: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4、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作用和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农民生活稳定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我 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发 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 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②消极: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铁犁牛耕
(开始)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都江堰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耦犁、犁壁 代田法 漕渠、白渠、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一年一熟 龙首渠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耕作技 术)
翻车
曲辕犁
(完善)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 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 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 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田弃亩”。在 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 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 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 后世所沿用.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评价:
积极性:促进农产品亩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 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 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白渠 龙首渠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翻 车 ( 人 力 )
翻车的模型
筒 车 ( 水 力 )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2)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 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 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 作代田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2)西汉时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 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铁制农具
黄 湖州
菰 城 专 版
汉曲 柄锄
汉犁 耕地农具
中耕农具
汉耧车 播种农具
汉大镰
收割具
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原始社会 ——夏商周
打制石器
春秋战国开始
汉曲柄锄
青 铜 铲
骨器 (1) 石木骨 材质: (原始社会) 汉 代 (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铁 镰 汉代铁铧 战国铁口犁
青铜
铁器
磨制石器
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A.松土
B.播种
C.收割
D.割草
练习:
3、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耜耕”比“火耕“进步,主 要表现( ) A ①土地挖的深 ②土地翻的松 ③土壤的熟化过程加快 ④耜耕的土地可以多种一两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 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和主要 耕作方式。 具体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 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 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原始农业出现(时间)
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 演变的?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商周:少量青铜,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西周: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从频繁迁移开始走向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水利事业的发展
黄河的治理
东 汉 王 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 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 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 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 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 现象的根本标准。
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 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C (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最早发明的下列农 A 具是用于 ( )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 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 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三世纪,是中国战 国时期秦国蜀郡太 守李冰及其子率众 修建的一座大型水 利工程,是全世界 至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 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益,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的发展 (2)农业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农作物结构:北粟南稻 (4)家畜饲养业兴起:六畜、生肖纪年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耒耜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南稻北粟
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沤肥 粟、稻、黍、 石器锄耕 石器木器骨器 除草、治虫 稷、麦(五谷) 商、周 桑、麻等 为主
3、意义: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政治发展史
经济成长史
古代政治制度 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
中 国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古代经济基本结构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牛 抬 扛 耦 犁
一 牛 挽 犁 (2)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牛)
( )
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3)构造的变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 战国时期铁犁 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 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 头、铁镰刀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