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
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
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
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
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
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
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
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
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
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
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
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
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
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
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资源根据其所属性质的不同,可分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可根据利用程度的不同,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不同,且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资源,如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能源、海洋、旅游等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有限的主要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财富之一。
气候资源是指地球上生命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气候条件。
水资源是指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可淡化的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是人类目前利用的生物资源主体。
矿产资源是指储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
能源资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
海洋资源是指其直接与海水有关的物质和能量。
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度假、疗养、探险猎奇等的一切物质、过程和现象。
(2)社会资源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称,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管理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以人口为基础,以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为目标,以一定数量的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所组成的一种社会资源。
由此人力资源有两个规定特性:一是劳动者的数量,二是劳动者的素质。
一定数量是先决条件,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活动是基本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技术和潜在知识技术。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保证经济效应的第一要素。
管理资源是指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是当今社会资源中的重要因素。
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
这是一种非实体性、无形的资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技术革命,信息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3)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包括:恒定存在的资源,如风能、水力能、地热能和太阳辐射能等。
可循环再生的资源,如淡水资源,森林草原资源等。
通过人类劳动而再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类脑力或体力劳动的背景下,这类资源可以较快的更新,为社会提供新的资源。
可再生资源虽然通过大自然和人类的劳动可不断得到更新而为人们持续利用,但如果在一定时期里,对其耗用过度,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度,就可能破坏资源的再生。
(4)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煤、石油等。
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4、破坏自然资源会引起对人类社会怎样的报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被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一些可再生资源,而且再生资源的循环再生条件如果不被破坏,资源可以再生,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可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
但是,人们在无知、盲目和贪婪的动机驱动下,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索取各种资源,不对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进行维护,使大自然不堪重负,终于以各种形式向人类提出抗议,实行报复,这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中已得到证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洪水肆虐其一是滥砍乱伐森林。
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的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有减弱降水对地面侵蚀的动能,也能使降雨量得以缓减,而且,森林枯枝落叶的持水量又是其本身重量的4倍,还可借助良好的土壤结构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径流。
在雨季,森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时间;在旱季,能增加枯水流量,缩短枯水期长度。
由于滥砍乱伐,造成无林和少林,洪峰就会迅猛进退,加大了洪水的威胁。
其二是湿地湖沼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等,这种湿地是流域来水的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维持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旅游资源等作用,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由于人们不停地沿河沿湖围垦,湿地范围锐减,调蓄洪水能力急剧下降。
建国以来,长江流域有近1/3以上的湖泊被围垦,造成大量湖泊消亡,蓄水容积锐减。
同样,由于缺水,地下水被超量开采,一些地区地面沉降、致使用权河湖干涸,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5年以后,年年断流,造成了黄河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三是土地不合理的耕作。
长江流域是古老的农业区,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有些山高坡陡的区域内,可耕地很少,农民不得不在河川两岸开荒种地,不少耕地又是在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的顺坡耕作,陡坡上的过度垦殖,会使林地减少,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造成长江中下游的河床湖泊的淤积,土壤对降水起了截流作用,这就更增加了洪水的危险。
其四是气候异常。
洪水流量有的虽属中等水平,可水位却很高,而且,当时又逢大雨、瀑雨之时,这种异常的气候,更使受灾范围之广达到空前的地步。
但是,从总体而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为因素是此次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这次巨大洪水瀑发,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是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惩罚。
(2)引起茫茫赤潮,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瀑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生物多为浮游植物(藻类),在我国海域约分布有130种。
赤潮灾害是通过藻类产生毒素,使水生动物引起物理性刺激或降低水体中的氧而引起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最终形成有毒生物汇集,并对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也产生毒害作用,给海水养殖业等造成重大损失。
(3)迎来疯狂的沙尘暴沙尘暴是由风与沙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沙尘爆发时,遮天蔽日、粉尘俱下,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是另外一种环境问题。
沙尘暴主要发生我国北方的春季,频繁发生,沙尘暴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经过的地方大都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放牧、樵采、搂发菜等人为原因,原来的固定沙丘活化,流沙不断向南移动。
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遇到大风天气,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吹向天空,是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
沙尘暴也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一种报复。
5、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
在世界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下,人口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比如:(1)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造成压力人的需求可分三个层次:第一,生存的需求;第二,享乐的需求;第三,自我发展的需求。
其中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这是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形势下,满足人口基本需求的社会物质生产就会倍感紧张。
众多人口会使粮食生产出现紧张局面,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世界谷物库存量的下降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全面上涨。
其他,诸如水产品、生活用品等需求增长也值得关注。
有人预测并提醒人们,21世纪人类将面临食物无保障的危机。
有人甚至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令世人震惊的论题。
人口的过度增长确实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2)人口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物质生产的原料都来自于自然资源,由于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人类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密度,而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往往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
自然资源长期地被透支使用,最终会导致其恢复机制的衰退甚至崩溃。
近几十年来,在过量人口的压力下,很多资源的使用都处在过度状态,而这正是导致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或其它生活物资,大片的植被被砍伐或被烧荒变成耕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的源头;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或其它生活物资,土地的利用强度极大地提高,土壤肥力亏空,化肥被大量使用,又给土地带来酸化,造成土地板结等严重土壤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