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贵阳市2020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2020年6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自的答案标号给果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进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而面对现代主义许多艺术流派的作品,则需联系当时艺术界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化精神来解读。

中国画的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概念,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提倡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

因此,孤立地谈论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抛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

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

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在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往往迎合庸俗趣味、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另外,当今社会还普遍存在着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

其实,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

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一。

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般而言美育在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而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始终是其重要目标。

B.掌握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及特征,有助于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C.美育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启蒙概念,产生过改造社会文化和重塑国民精神的作用。

D.对美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艺术学习只有功利而无美感,这是当下美育中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B.第二段通过例证和假设分析,阐释了欣赏艺术作品需联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观点。

C.第三段中逐一枚举“趣味教育”“美育代宗教”等理论学说,意在论述梁肩超等人对美育的重视。

D.文章论及当下美育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轻文化传承”等三个突出问题时,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鉴赏过程中我们透过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蕴涵其中的文化精神。

B.当下的美育应该淡化西方审美标准,传承传统审美经验,接续中华文脉,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

C.日常的文化生产与市场消费要摒弃低级趣味,现代传媒要正确引导,如此,美育就可以回归正常轨道。

D.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了兼收并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对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摘自搜狐百科)材料二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大数据产生大价值的基础。

政府掌握了近70%的高价值数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是实现数据全面开放共享的关键,是实现大数据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基础。

根据欧盟的测算,2016年欧盟开放数据直接市场规模预测为553欧元,2016年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36.9%,到220年将达到757亿欧元。

不仅如此,公众对政府的开放透明和积极作为要求也越来越高,主动发布政府数据和信息是所有其他开放政府活动的起点。

政府开放数据意味着政府机构的高价值数据库,在非特殊情况下,在不侵犯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公众免费开放,且开放数据为机器可读格式,公众如创新者和企业在没有知识产权的约束下容易获取并可使用,从而激发全民参与创新,由此产生价值应用并反哺社会,形成政府大数据产生于民、用之于民的价值闭环。

(摘自《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材料三2009年3月,墨西哥、美国等国接连发生甲型流感(H1N1流感)疫情,谷歌公司凭借其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处理能力对疫情进行预测,并早于美国疾控中心一两周发布预测结果。

2014年2月,非洲发生埃博拉疫情,手机大数据在控制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者通过分析手机呼叫数据记录,获知人们的位置或移动方向,并据此分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疫情防控处置措施。

此次新冠疫情前期,加拿大健康监测平台BlueDot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处理结果, 2019年12月31日就向其客户推送了疫情警告,并且还通过算法掌握和预测受感染居民下一个去向和时间,从而准确预测出该病毒在首次出现后的几天内可能蔓延至泰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百度上线“迁徙地图”,通过热力图图层直观展现出全国人口迁徙情况;用户在高德地图上搜索“疫情地图”,即可一键查看自己居住地附近是否有确诊病例及疫情案例发生场所;通过人民在线推出的“众云大数据平台”,用户可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的疫情信息和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手机运营商数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为政府部门精准掌握可能携带病毒人群的动向、及时作出防疫部署安排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编自人民智库《以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治理现代化赋能》)材料四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深度融合,成为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力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时代,共建共享将成为“主旋律”,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解决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如共建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解决数字经济面临的安全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法律制度体系,解决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保护问题;共建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新技术带来的失业问题,等等。

只有深化交流、坚持走合作发展路,才能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才能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享数字经济的美好前景。

(摘编自中国网《携手共建,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4.下列对“大数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规模庞大,以至无法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专业处理,这些海量数据难以产生很大价值。

B.大数据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基础是非特殊情况下政府将其所掌握数据集的近70%在不侵犯国家、商业、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以机器可读格式免费开放。

C.近年来,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在疫情潜在风险判断、发展趋势预测、防控措施部署等方面,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较好的验证。

D.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后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成长为重要力量,改变经济社会结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量的数据集合来自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就使大数据这种“产业”实现盈利,并且用之于民。

B.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价值创造与个大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凸显,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和法制体系非常重要C.本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政府借助精准的统计数据,及时作出有效的防控部署,这正是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体现。

D.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人类发展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世界各国唯有坚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享发展新机遇。

6.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大数据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开镰周克武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