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特殊句式译到位

高考语文二轮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特殊句式译到位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特殊句式译到位(用时:45分钟满分:50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

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选自《颜氏家训·治家篇》)(1)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分)译文:(2)奢则不孙,俭则固。

(3分)译文:(3)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3分)译文:答案(1)家庭内部如果取消责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得分点:“笞怒废于家”,介宾结构后置句;“中”,合适,确当;句意对)(2)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

(得分点:“孙”,通“逊”,恭顺;“固”,固陋;句意对)(3)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

(得分点:固定句式“……之谓也”;“穷”,困难危急;句意对)参考译文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

所以父不慈爱则子不孝顺,兄不友爱则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则妇不温顺。

至于父虽慈爱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了的。

家庭内部如果取消责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就好比治国一样。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

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

”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

”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

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温造,字简舆。

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

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

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

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

”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

”因赐绯衣。

至范阳,总橐鞬郊迎。

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还,迁殿中侍御史。

(选自《新唐书》)(1)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2分)译文:(2)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2分)译文:(3)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

(2分)译文:(4)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4分)译文:答案(1)张建封虽然凡事都请教他,但不敢以职任束缚他。

(得分点:“縻”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2)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

(得分点:“恐”“因”“妻”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3)我不过是府县跑腿小吏,初任要职,不宜担当使者身份前往,恐怕天下轻视朝廷。

(得分点:“宜”及判断句)(4)我在东宫时,听说刘总请求入觐,等到我即位,连年上书不断,派人问入觐行期,却不予答复。

(得分点:“比”“使”“乃”“报”)参考译文温造,字简舆。

温造性情喜好学习,不喜欢应试做官,隐居王屋山。

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名声,致书信钱财聘请他,温造欣然对家人说:“这是位了不起的人啊!”于是到寿州跟从张建封。

张建封虽然凡事都请教他,但不敢以职任束缚他。

等到张建封授节徐州,温造回到下邳,有超脱尘世之心。

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

长庆初,温造凭借京兆府司录的身份被任命为太原幽镇宣谕使,皇上召见他,温造推辞说:“我不过是府县跑腿小吏,初任要职,不宜担当使者身份前往,恐怕天下轻视朝廷。

”皇上说:“我在东宫时,听说刘总请求入觐,等到我即位,连年上书不断,派人问入觐行期,却不予答复。

你前去替我说明意图,不要多加辞让了。

”于是赐给温造绯衣。

温造到范阳,刘总携弓带箭在郊外迎接。

温造便宣布圣旨,讲明祸福得失,刘总害怕,仿佛兵刃加于脖颈之上一般,从此率领自己所部九州归顺朝廷。

等到温造出使还朝,调任殿中侍御史。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郭舒,字稚行。

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

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

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

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

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

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4分)译文:(2)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

(3分)译文:(3)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3分)译文:答案(1)(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得分点:“系”“廷尉”、意念被动句及大意)(2)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

(得分点:“从”“重”“亮”及大意)(3)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得分点:“厚”“衔”及大意)参考译文郭舒,字稚行。

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

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

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

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

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2分)译文:(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2分)译文:(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4分)译文:(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2分)译文:答案(1)(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这件事上。

(得分点:“莫之死也”,宾语前置句)(2)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得分点:“长上之死”,意念被动句)(3)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

(得分点:“凶”,“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定语后置句)(4)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得分点:“莫”,没有谁;“是上慢而残下也”,判断句)参考译文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

邹国国君穆公问孟子道:“(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这件事上。

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对他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曾子说:‘当心啊当心啊!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

’老百姓从今以后会把官吏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来对待官吏的,您不要去责怪他们。

只要您实行了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长官,甘心为长官效死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匿之者,罪至夷。

”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

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

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

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

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

”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

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

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

”此之谓也。

(选自《列女传》,有删改)注墐(jì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

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3分)译文:(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3分)译文:(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此之谓也。

(4分)译文:答案(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

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得分点:“反上”“逆”“弃义”“乱”,判断句)(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

(得分点:“以”“蔽”“矢”“俱”)(3)《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得分点:“行”“尚”“或”,“此之谓”为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魏节乳母,是魏公子的乳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