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一、判断题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
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
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
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
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
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二一、单项选择题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2、成本——效益法最早产生于英国。
(√)3、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
(×)4、从经济性质上看,基础设施是纯公共产品。
(×)5、预算外收入不体现在财政预算报告中。
(×)6、税收的强制性体现了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上,即私有财产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7、能够充分吸收集中性的社会闲置资金的公债发行方式是直接出售方式。
(√)8、国债的“挤出效应”指的是由于国债发行导致的民间投资减少。
(√)9、财政平衡可以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10、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
(√)二、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服务而从事的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是财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2、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征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简答题1、请简述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3)收入分配政策;(4)经济体制;(5)价格影响因素。
2、基础产业投资有什么特点。
答: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是:(1)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2)由公共机构或受官方控制的私人机构向全国提供;(3)不能从国外进口;(4)投资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割性及较高的资本—产出比。
3、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是:(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
四、论述题请论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序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三一、判断题1、凯恩斯最早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
(√)2、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
(√)3、社会的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增加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则具有通货膨胀的效应。
(√)4、预算年度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大多为一个日历年。
(×)5、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6、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7、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8、所得税指数化是一项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对所得税影响的措施。
(√)9、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它的自愿性;国债的自愿性和有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
(√)10、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财政政策“内在稳定”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1、定额税率:是按照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所以又称固定税额。
2、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队在向特写服务对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时,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
3、外部效应:指某些经济实体的活动影响其他经济实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的现象。
三、简答题1、简述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答: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1)经济稳定的含义:经济稳定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2)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一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二是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三是税收、投资和补贴政策安排;四是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简述什么是公共财政收入。
答:公共财政上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3、简述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答:公共产品的两大基本特征是:(1)使用上的非竞争性;(2)收益上的非排他性。
四、论述题1、请论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
答: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是:(1)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加工、流通部辗转折射出来。
由于直接经济效益小,所以投资农业就得不到平均利润,不但吸引不了农业部门外的投资,就连农业内部的资金也有可能逆向流动。
没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就很难保证农业的正常资金投入,结果将危及农业的基础地位。
(2)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公益性特点,花钱多,涉及面广,个别单位和地区往往不愿意承担或无力承担,这就需要政府来承担起相应投入职责。
(3)农业是风险行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生产难免有周期波动。
农业部门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各种不利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其投资和物质装备水平,因此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4)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
加上农业需用固定资产多但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而资金周转慢,从而使农业在市场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需要政府采取一定方式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