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饮食包括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和试验饮食。
试验饮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和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要素饮食: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品,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溶液或较为稳定的悬浮液鼻饲法: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者、不能张口的病人、早产儿和病情危重、拒绝进食的病人。
测量鼻饲法插入的长度: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由鼻尖经耳垂到胸骨剑突处的距离。
一般成人鼻饲法插入的长度是:45-55cm。
证实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1)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抽出胃液;(2)置听诊器于病人胃区,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 空气,听到气过水声;(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气泡逸出。
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
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注意事项: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液灌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病人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禁忌灌肠。
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2)排出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3)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小儿,孕妇等保留灌肠目的: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的目的。
慢性细菌性痢疾灌肠时应取:病变部位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病灌肠时应取: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取右侧卧位,以提高疗效。
多尿:24h 尿量经常超过2500ml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或尿闭:24h 尿量少于100ml 或12h 无尿者。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且每次尿量少。
尿潴留: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
常见原因:(1)机械性梗阻(2)动力性梗阻(3)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用力排尿或不习惯排尿尿潴留患者的护理(1) 心理护理(2) 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3) 调整体位和姿势(4) 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5) 热敷、按摩(6) 健康教育(7) 必要时根据医嘱肌内注射卡巴可等。
(8) 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尿潴留时, 可采用导尿术尿失禁: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失禁患者的护理(1) 皮肤护理(2) 外部引流(3) 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4) 病情许可分时间段多饮水;(5) 定时给予便器协助排便;(6) 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7) 对长期尿失禁的患者,可行导尿术留置导尿术(8) 心理护理(9) 安慰支持使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导尿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目的:(1)为尿潴留患者引流出,以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
(3)为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化疗留置导尿管术的目的:(1)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3)某些泌尿系手术后;(4)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留取尿标本时常用的防腐剂的作用:甲醛:固定尿中有机成分,防腐。
常用于尿细胞记数。
浓盐酸:防止尿中激素被氧化,防腐。
甲苯:保持尿液的化学成分不变,防腐。
常用于尿生化检验。
给药的原则有哪些?三查七对的内容有哪些?(1)按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 、安全正确用药、按需要进行过敏验、密切观察反应、发现给药错误,及时报告、处理。
(2)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查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健胃药要在饭前服用;帮助消化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止咳糖浆对呼吸道有安抚作用的,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因此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止咳糖浆。
服用强心甙药物应注意:在服用前测量病人的脉率(心率)及心律,脉率低于60 次/min 或节律不齐,应停服并报告医生。
注射法: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人体内的方法。
注射原则有:(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一人一棉垫;(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和刺激性。
应选尖锐、坚固且直、无倒钩、型号合适的针头;(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6)注射的药物应临时抽取,即时注射;(7)注射前应排尽空气,并防止药液浪费;(8)注药前检查回血;(9)运用无痛注射技术: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刺激性强的;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慢常见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掌握注射的部位、进针的角度、深度)肌内注射法常用的部位:常用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定位法:(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 4 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 处为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时应注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2)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弯曲;(3)2 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采用臀中、小肌注射;(4)长期注射者,应轮流交换注射部位;(5)进针角度为90 °,深度为 2.5cm (针梗2/3);(6)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注意配伍禁忌。
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有:(1)针刺入过少;(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3)针头刺入较深;(4)针头刺入过深如何判断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如何记录?答:注射后20min 观察结果。
阴性:皮丘无改变或缩小,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局部发痒。
有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
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结果记录:阴性用蓝色笔记录为(—)阳性用红色笔记录为(+)。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1)立即停药,就地平卧;(2)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l;(3)给氧;(4)使用抗组织胺药物;(5)补充血容量;(6)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7)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记录如何预防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1)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3)严密观察病人反应;(4)青霉素应现用现配;(5)配置试验液或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专用。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不同之处在: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以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如何为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阳性病人进行脱敏注射法?答:TAT脱敏注射法肌内注射20.20.8肌内注射30.30.7肌内注射4余量稀释成 1 ml 肌内注射TAT脱敏注射时应注意多次小剂量注射药物、每隔20min注射一次、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出现全身反应即停药并处理;如反应轻微,待症状消退后,增加注射次数,剂量减少。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输液的目的有:(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补充营养,供给能量。
(3 )输入药液,治疗疾病。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如何调节输液滴数:根据病情、年龄及药液性质调节滴数,一般成人40〜60gtt./min , 儿童20〜40 gtt./min。
对于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静脉输液溶液不滴的原因?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压力过低、针头阻塞、静脉痉挛。
急性肺水肿发生的原因有:(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典型表现:咯粉红色泡沫痰,防治急性肺水肿: (1)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对老年、儿童、心脏病人必须特别注意。
(2)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 3 )高流量给氧(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 5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强心、利尿等药物。
空气栓塞发生的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在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等情况下,空气进入静脉,有发生气栓的危险。
临床表现:突然出现突法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低,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
空气栓塞的防治措施有:(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以防止空气栓塞发生。
( 2 )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
( 3 )立即为病人安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 4)高流量氧气吸入( 5)有条件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输血的目的有:补充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输入抗体、补体,增加白蛋白。
如何检查库存血的质量:正常库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血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者界限清楚,且无凝血块。
如血浆变红或浑浊,血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明显凝血块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不能输入。
抢救物品的“五定”制度: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肺复苏步骤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三个步骤。
心肺复苏的目的: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保证重要脏器血氧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
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针: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紫绀、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心电图检查、伤口不出血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骨中、下1/3 交界处。
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手法:抢救者站或跪于患者一侧,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 - 5cm。
胸外心脏按压应注意:( 1 )两手指不能触及患者胸壁(2)压力适当,频率为80-100次/分(3)婴幼儿,则用拇指或2-3 个手指(4)放松时,抢救者的手掌不能离开按压部位(5)操作中途换人应在心脏按压、吹气间隙进行(6)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单人2:30,双人1:5洗胃法:洗胃法是将胃管插入患者的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以冲洗并排出胃内容物,减轻或避免吸收中毒的胃灌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