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调查报告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罪犯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

心理矫治与管理、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

关键词:监狱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现就农八师新安监狱现状,通过相关专业民警了解情况,浅谈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现状一.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开展罪犯心理矫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随之而来。

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

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等应运而生。

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犯罪人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刑事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

不仅如此,监狱劳教所中的罪犯劳教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因此他们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二)开展罪犯心理矫治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

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罪犯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

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

通过心理测验,能够深刻地认识罪犯劳教人员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能够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无疑更有针对性。

(三)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提高改好率。

当前,我国监狱罪犯劳教人员构成日趋复杂,“法轮功”类罪犯劳教人员,以及涉黑、涉枪,涉黄、赌、毒人员有上升趋势,改造难度日趋增大。

开展心理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展心理矫治是实现监狱工作科学化重要途径。

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

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

这对于发展监狱劳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开展罪犯心理矫治能促进监狱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监狱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

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罪犯个案心理咨询1、案例介绍罪犯吴某,24岁,身高176,高大强壮,入狱四年,急躁易怒,情绪容易失控,在监狱中顶撞警察,经常因琐事与同改的罪犯争吵、打架,反对改造,出言威胁他人,攻击行为严重。

2、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分析第一,个性特征分析。

通过艾森克的EPQ测试,该犯P分72,N分63,E分65,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人,急躁易怒、激惹性高且难以自制,受刺激、侮辱以及损害后容易失去理智;SCL - 90中,敌对因子3.5分,人际关系因子3.2分,表明该犯敌对情绪严重,容易与他人争论,摔打物品,甚至不可抑制地打骂他人,目前在改造中表现较差。

在监区人际关系紧张,常有孤独感,自卑情绪严重,争强好胜,嫉妒、固执,常对其他犯人进行攻击。

第二,家庭因素。

该犯一直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暖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关系不融洽,经常争吵、打架,父亲长年在外做生意,母亲因为孤独而沉溺于打麻将,对孩子不问不闻,从小是一个被忽视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粗暴不良的性格。

其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甚至用野蛮的打骂体罚方法教育子女,而且时常因不顺心的事拿孩子出气,莫名招来一顿暴打。

该犯从小就学习了父母的粗暴行为,变得冷酷、残忍、好斗,遇到不如意就会拿别人出气。

随着青春期到来,心理上所产生的挫折感、自卑感、失落感越来越强,加之本身胆汁质气质的基础,时常内心处于失衡状态,因此该犯常与父母产生激烈的顶撞,甚至离家出走,在社会上与流氓团伙在一起,通过打、砸、抢,攻击行为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第三,学校因素。

该犯在校学习成绩不良,而且经常打架惹事。

因此同班里没有知心朋友,长期受到忽视;有时老师和同学由于思维定势,使他承受一些不公平的指责;还有些时候老师不能一视同仁,对他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打骂,该犯对此强烈不满,常借攻击行为来发泄愤怒,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社会因素。

该犯社区居住环境复杂,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接连不断,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很容易习得不良行为。

另外,一些传媒对某些不良行为的无意传播,也是其好斗的模版。

在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下,该犯养成了自仗身高力大,以攻击令人畏惧为荣的扭曲心理。

三.犯罪心理咨询在对该犯的心理咨询过程认为,一个人如果了解他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领悟了心理问题发生的过程,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通过与该犯进行交流,引导他回忆早年的经历,让他领悟,由于童年时期,父母关系不良忽视了他的感觉,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这使他形成了自卑、孤独、冷漠的性格;父母经常的打骂体罚,以及因不顺心而拿他出气,这就使他从小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自己不高兴时,就想通过打击他人来获得一种宣泄,但这种攻击行为本身不仅没有让他心理恢复平衡,相反,使他受到了孤立、排斥,反而使他内心更加失衡。

由于胆汁质的人,本身容易冲动易怒,加剧了他的暴力行为。

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一)、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单一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只能是监狱人民警察。

虽然在一些发达省(区),已逐步将社会力量引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弥补了监狱矫治力量的不足,但也只是局部的工作尝试,未形成气候。

我兵团也不例外。

这就导致罪犯心理矫治主体的单一性和相关矛盾的产生。

一是由于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角色,必然导致他们与罪犯之间的根本对立,罪犯在服刑期间,本身对监狱警察就充满了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如果让监狱警察充当心理矫治的角色,罪犯很难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讲出来,也不愿从监狱警察这个“矫治师”那里寻求什么情绪安慰和心理帮助,影响心理矫治基础的形成。

二是监狱警察心理矫治的专业水平不高,还很难适应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手段单一于专业技术水准和专业设备的限制,罪犯心理矫治实践中所采用的手段单一。

条件好点的监狱购置了一些矫治设备,建立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这也只是极少的监狱,绝大多数是没有完善矫治条件的。

因此,在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过程中就显的手段单一,渗透力不强。

(三)部分民警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认识不够作为改造罪犯重要方法之一的罪犯心理矫治也以基本纳入了日常的教育改造之中。

但是,部分民警甚至一些监狱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落后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

认为罪犯心理矫治只不过是搞花架子,装点门面,对改造工作作用不大,因此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罪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是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向民警讲述和倾诉,认为这是个人隐私,我心里有问题就等于我精神有问题,甚至就意味着我有“神经病”,害怕自己的心理疾病被他人知道而受到讽刺,因而不愿意讲真话。

在这种情况下,民警会认为,既然罪犯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讲出来,而且也不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持这种观点和想法的民警,在基层监狱单位相当普遍,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它必然会成为我兵团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障碍,阻止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对策思考(一)建立健全罪犯心理矫治机构成立以监狱民警为主、有关专家参加的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指导中心。

根据我兵团的实际,目前还不具备完全以社会专业人士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监狱民警应该是此项工作的主导力量。

但是,如果仅以监狱民警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由于前述种种弊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就极易流于形式。

因此应结合我兵团实际,应采取以监狱民警为主、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的形式开展。

(二)在监狱人民警察中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卫生知识,创设健康的心理矫治环境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如果矫治主体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卫生知识,那还何谈对罪犯的心理矫治。

众所周知,监狱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和工作任务的繁重,缺乏时间和机会学习新知识,必然导致其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无知或知之甚少,这就会使得其在对罪犯心理矫治中处于盲目和茫然的状况。

(三)尊重罪犯违法犯罪心理的转化规律,充分发挥管教民警的主观能动性罪犯心理矫治最基本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心理和恶习,另一类是一般性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焦虑等。

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因此可以分类进行,不同类型的心理矫治工作应遵循不同的规律和方法。

为了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我们的广大管教民警必须首先对此加以区分、了解的。

在罪犯心理矫治实践工作中,许多管教民警工作热情很高,也想立见成效,但忽视了正确把握罪犯心理转化的基本规律,不能从实际出发,照搬别人模式,结果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也影响了监狱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推行总之,罪犯心理矫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相对独立的监管改造手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罪犯心理矫治规律,并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性东西,积极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一定会大力提高监狱工作科学化程度,有效转化罪犯违法犯罪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