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缅怀父亲的短文章--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父亲节缅怀父亲的短文章篇1: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来源:网络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这一天也恰是我父亲六十七岁的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心里便想起了我故去的父亲,于是一份沉闷就随之涌向心间,是呀,倘若父亲在世,这一刻,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父亲打去电话,哪怕是听到父亲一句话我都感到是一份幸福,然而,在如今的父亲节,父亲在我的生命里也只能成为了一个个永久的回忆与怀念!六月的天气格外的热,星期天,陪着妻子做些家务,或许说者无意,还是听者有心,看到院子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妻子一边收拾一边唠叨的说:这个小院收拾的最干净的人要算是孩子的爷爷啦! 听到妻子这样的话,我的心不知为何,突然一怔,顷刻间,脑子里闪现出关于父亲久违的身影关于父亲的文字,我已经写过不少,可自从父亲离我们而去,每一次我都是在脑子里寻找那份与父亲曾经相关的记忆! 父亲,一个多么亲切的字样,在我的心里真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的,孤独的时候,父亲就像是一个尊者,开导我; 开心的时候,我就好想与父亲一起痛饮一次; 无助的时候,多想父亲那宽慰的手抚慰着我头;迷路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父亲,都说父爱如山,靠着父亲的背,总会让人感到特别的厚实与踏实,也只有那一刻,我们才能体会到父亲的背膀是天底下最宽阔的背膀! 而对于这样的文字,在父亲离去之后的日子,我才体会的更深,理解的更远,怀念的更长!幸福,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好好的珍惜! 自从在外工作,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最长的就是前年的一个暑假了,那时,每天我都陪着父亲身边,听父亲讲过去! 父亲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意,这份幸福是任何幸福都替代不了的一份愉悦,然而,面对父亲的病情一日日不见好转,我强壮欢颜,每次见我如此,父亲总会说:人早晚会有这样的一天! 于是看到父亲面对死亡的平淡,我总是一个人偷偷的掉眼泪!父母给我们生命,而我们做儿女的能给父母什么之后,父亲走啦,泪水变成痛一直留在心底,如今时隔两年,现在想起父亲的那些话,才深深感到,即使父亲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一样在安慰着我们的悲,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无私!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却依然让我在长长的怀念里感知一份曾经的父爱,那般的真切与真挚一样的给予着我一份深深的感念! 我不知道用文字怎样来告慰天堂下的父亲,但是,我知道这份告慰其实给予心里对父亲一份永恒的怀念!也许是怀想父亲的缘故,心情总是那么的沉闷! 即使院子树丛里的小鸟,是怎么样的鸣叫都不会打断我的思绪! 想起那个冬天,父亲离去的那一刻,黯然再度心头,我想哭,眼泪就像是潮水一直涌向我的心头。
没有了父亲,我仿佛没有了靠山,于是,便想起父亲生前讲给我的话:你以后只能靠自己了。
当时我似乎不知道这话的意思,就在父亲离去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久违的孤独,或许这不是一个不惑之年人所讲的话,然而,我不能不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因为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承认,必须!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于民国三十六年,一生勤勤恳恳,因为生计,做过建筑工、修路工、煤矿工等等,经历过无数的苦难,而最不幸的就是父亲七岁就没有了父亲,他对父亲的思念每次都表现在清明上坟时虔诚上! 或许是一种孤独,或许是没有依靠的背景,父亲总是将那份爱深深的给予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临终的那一刻,都不想将那份牵挂放弃。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其尊敬之处 -------------------------------------就是对儿女无限的牵挂!人生,随着时光的迅逝,每个日子都会永远的离去,然而父子亲情永远不会有距离; 人生,随着时光滚滚东流去,快乐的忧伤的岁月也会在渐行渐远渐淡渐忘,但是父亲深沉般的爱无论何时一直会清晰温馨。
父爱,不仅是我们靠着的背膀,而且永远是我们心里的山!没有父亲的父亲节,这样的人生我们或许都要遭遇,好好珍惜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那样我们心里的痛或许会少一些的!一天的日子有多长,夜,已经很深了,喧嚣变成夜晚下的清风,耳听得清风敲窗。
一杯茶水进肚,因为想象着父亲,我便了无睡意,于是,干脆披衣而起,打开电脑,把怀念和心语吟成一行行文字,而用电波将怀念之情遥寄给天堂的父亲,来告慰自己的心情!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除了哀思,就是对父亲深深的追忆,哀思成文,思念成行,当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心情好多了,怀念父亲其实时刻都在,只是在这个节日更加的明显,最后在行文结束,我还是要祝福天下的父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开心、幸福!父亲节缅怀父亲的短文章篇2:殊深轸念来源:网络父亲节快要到了,“父亲”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既是如此的熟悉,又有些许的陌生。
熟悉的是,父亲无疑是给了我生命并且影响了我一生的人;陌生的是,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20年了,“父亲”这个称呼也埋藏在我心底近二十年了。
一直以来总想为他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敢去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哪怕是掀开其中的一角,我都往往不能自已,无法下笔。
不久前,无意间在二弟的QQ空间里读到他写的《回忆我的父亲》这篇文章,让我又一次回到了儿时与父亲生活的岁月。
明年,是父亲诞辰70 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整整20 年。
是的,该给父亲留下点什么了。
就让我再次鼓起勇气,打开记忆的闸门,去记录二十年前乃至更早时期有关父亲的点点滴滴吧。
(一)父亲易端山,农历1943年9月15日出生于湖南攸县一户农村家庭(二弟所记父亲1942年出生有误)。
先祖父体弱多病,在父亲几岁时就已经去世,先祖母39 岁时就开始守寡,凭着自己一副柔弱的肩膀独自把四个子女拉扯大。
父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青年时期喜欢摆弄一些中国的传统乐器,吹拉弹样样里手,尤其是擅长拉二胡。
同时,父亲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也写得刚劲有力、俊逸洒脱。
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将自己书写的钢笔字制作成临摹本供我们三兄弟来练习书法。
只可惜,父亲的这些天赋我们兄弟几个似乎一样都没继承下来。
且别说有什么音乐或艺术细胞,就连钢笔字也是写得有点不成体统,真是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大概在1963年,也就是父亲20岁的时候,因家庭贫困已经辍学在家务农的他再次拿起书本来到县城一中准备参加高考。
经过几个月的寒窗苦读,父亲终于满怀自信地走进了考场。
彼时,他的理想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父亲从小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没想到,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他竟然成功了。
只不过,录取他的却是北大哲学系。
尽管如此,却仍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惊喜。
我想,父亲是从泥泞的田头洗尽满身的尘土再背上简陋的行囊,带着无尽的兴奋与憧憬踏上北上的列车的。
父亲后来跟我说,当时正是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时期,全国很多地方发大水,火车一路走走停停,过了好几天才到达北京。
路途的艰辛似乎已经预示了他命运的多舛。
在入学后的新生体检中,父亲被查出患有支气管扩张的疾病。
这个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小病,在当时却是一种疑难杂症,被列入禁止入学的行列。
于是,在北京大学学习了不到两个月的父亲被迫背起行囊返回家乡,学校给出的条件是休学一年,视康复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学习。
然而,作为当时家中唯一的一个青壮年男丁,上有60 多岁的祖父母和守寡多年的母亲,下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妹妹,回到家后,他必须肩负起下田劳作以养活全家的重任,对于筹钱治病和在家休养只能是一种奢望。
一年以后,父亲只能彻底放弃当初的梦想。
(二)没过多久,县里在全县招考教师,父亲以优异成绩被招上了公办英语教师,随后被安排在攸县三中任教,后被调往离家更近的攸县七中。
据父亲说,有一年全县开展教师业务竞赛,作为非科班出生的他在英语教师中竟考了个全县第一,超过了那些全日制英语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
为此,县教育局有意调他去县城的攸县一中任教,据说当时把他的行李铺盖都拿走了,可父亲考虑到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家里,却坚决不同意,对方只能作罢。
父亲当上教师后,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
然而,家庭的重担却一刻也没有减轻。
1971年初,28岁的父亲与当时年仅17 岁的母亲成了亲。
又过了两年,我这个大儿子呱呱坠地,随后几年,老二、老三先后出生,再加上祖母和母亲,家中成员达到7 人。
当时父亲的月工资只有30 元左右,但由于家中仅有我母亲这个劳力,在当时的人民公社中,远远挣不够全家七人口粮的工分,每年必须上交生产队160 多元差额。
最终,父亲在两个姐姐和岳父的帮助下才勉强填补上这个亏空。
也就是在我出生的那年(1973 年),由于常年借住在别人家中(1958 年祖上留下的房子因大炼钢铁被拆),父亲咬牙东拼西凑盖起了他的第一套房子 ----5 间土坯瓦房。
常年的劳累再加上没有很好地系统治疗,导致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久,他又被诊断患上了哮喘和肺气肿。
从此,父亲开始常年与药物打交道,时不时需要到医院去报个到。
家庭的拮据使父亲从小就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
为了操持好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他对家庭中的每一笔收支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大到几百元,小到一分钱。
为此,每年年初,父亲都要到新华书店买一本农家历,将每天的开销都记到其中的记事栏里。
根据当时的记录,即便是在1987年,家中平均每月大概买肉3 次,每次2--3 元,而更多的是每3至5天买一次豆腐,每次0.2 元。
在1987年6月21日的记事栏里写着:咯血住院(6.13--6.21 共9 天),总计用药费131.69 元;6 月23日:退出罐头3瓶,收入4.8 元。
这3瓶罐头应该是别人探望他时送的,而他又舍不得吃,出院后把它拿到小卖部换成了钱。
(三)父亲的教育以及他的一言一行对我们影响深远。
他为人善良、热心助人、尊老爱幼、意志坚定、勇于担当、品格高尚,这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为全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一些大小事情村里的男女老少总爱来找父亲商量和帮忙,比如说婚丧喜事、写对联、小孩取名、考大学填志愿等等。
父亲总是有求必应,热心帮助。
每年的寒暑假,总有两到三个学生来我家补习英语,父亲也是分文不收,耐心指导,有时还免费提供午饭。
因此,父亲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
村里人知道父亲身体不好,时不时有人送些自家的鸡蛋给他补充营养。
每到“双抢” 等农忙时节,家中总是有一大帮学生主动前来帮忙。
从小我们就比较敬畏父亲,这也许是由于长期的疾病和家庭的重担使他平时在家中不苟言笑的缘故。
其实,父亲是个很幽默的人,邻居家一个得过少儿麻痹症的女孩经常被他逗得前仰后合,一路笑着跌跌撞撞地走回家。
父亲平时很少打骂我们。
他总是用他没有实现的理想来激励我们,教育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要通过考上大学来跳出农门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次当他告诉我们又有哪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时,望着我们的眼神总是充满着期待,我们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够圆他的大学之梦! 因此,从小开始,我们三兄弟在学习方面几乎没让父母亲操过什么心,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列,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