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枝叶繁茂。
()2. 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
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高兴到极点。
()二、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1.战士们()三天不眠不休,辛苦地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2.上课了,同学们()走进教室。
3.短暂休息了一会,我们()往前走去。
三、结合课文,说说你对下面这件事的看法。
我叫白鱀豚,被誉为“长江女神”。
但是现在你已经见不到我了,早在十年前,人类就宣布我功能性灭绝了。
人类围湖造田,使我家园面积减小;修坝阻隔了我洄游路线;长江水污染使我食物严重不足,免疫和生殖系统也受到了伤害,我们就这样消失了。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介绍】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1.这棵róng shù()非常茂盛,下垂的枝条jiū chán ()在一起,非常壮观。
2.他pāo kāi()杂事,加入到这个lǜ shī()团队。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2.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计可数....。
()3.当我说许多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
()三、读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
1.我见过不少的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还是第一次看到。
()2.一部分树枝吹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3.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这篇文章突出了榕树_______、_______的特点,突出了鸟_______、______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_______________的赞美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假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划去错误的字或读音。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运用()描写,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特点。
A动态 B静态六、想一想,我们怎样使鸟的天堂更加热闹、更加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榕树纠缠 2.抛开律师二、1.展现 2.不计其数 3.改正三、1.× 2.× 3.√四、大美多欢生命力五、1.假 xìng2.鸟儿们很多。
3.A六、示例:我们要保护鸟的天堂,不准人们捕鸟,不准人们破坏当地的植物,给鸟儿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广阔的生活空间。
23.鸟的天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桨、律、榕”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白茫茫”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说一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板题、读题。
3.介绍作者;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3.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继续不禁静寂不可计数应接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两次。
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
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由远及近。
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命力强)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叶多、茂盛)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四、课堂小结: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
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
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
(板书:静态)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二、指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后来有什么变化?2.仔细默读12、13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动态美,用横线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寂静后来:一声叫,一只、飞接着:二只、三只继续:热闹,到处……到处……4.看课件。
对照课文思考: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课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
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
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
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
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
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
一只画眉刚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
)板书:到处……到处……(数量度)大、小、花、黑(种类多)叫、飞、扑(形态)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应接不暇)作者是怎样写自已的眼睛应接不暇的?2.“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鸟的天堂”是说那棵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
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
板书:动态3.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①大榕树枝繁中茂、适合鸟儿生活。
②周围有山有水环境幽雅。
③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受到保护,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④有法律的保护。
)四、小练笔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怎么做?五、总结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1.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2.“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23.鸟的天堂大榕树远“鸟的天堂”近:大、美(静态)的确是鸟的天堂鸟影:鸟声、种类、大小、颜色、动作(动态)留恋、赞美《鸟的天堂》教学反思《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
文章写作者和其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
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习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
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
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