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桑花感谢信青海

格桑花感谢信青海

格桑花感谢信青海篇一:格桑花浙江拓展营总结格桑花浙江拓展营总结10月25日早晨10点随着大巴车的鸣笛声,行走的格桑花20XX浙江拓展营拉开序幕,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杂多县的36名贫困学生,带着憧憬踏上了3000多公里的行程去往零海拔的浙江宁波,去感受只能在电视和课本里感知的事物。

10月27日抵达西宁,格桑花拓展营的孩子们跟随青藏铁路的轨迹,从西部到东部,从青海到浙江,一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江淮平原的地貌变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不同地域的植被特色,体验不同地域带来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同时,也将课本所学的人文地理知识,在格桑花第二课堂更加直观的展示与感悟,感受了自己家乡以外的缤纷多彩,丰富了自我认知的知识储备,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本次格桑花拓展营给这些孩子不仅仅是一次人文地理的开拓旅行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让孩子们亲生体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文特点。

本次拓展营从抵达浙江宁波从普陀山、宁波李官地中学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所有行程中不仅仅是旅行而是一堂生动直观的课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是一次知识海洋的碰撞,格桑花的所有爱心人士自始至终陪伴其左右,和每位孩子用心沟通,了解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去耐心的讲解孩子们的每一个疑惑,从开始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到形成思考问题,可以说格桑花拓展营为西部孩子开设校外第二课堂,通过拓展活动、安全教育、文化交流等课程,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空白,填补西部孩子人文地理知识的空白,增加生活体验,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尝试,达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目的,拓宽了解世界的视角。

作为带队老师以前对格桑花的认识仅限于是一个资助基金会,给贫困学生给予急需的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通过半个月的零距离接触对于我触动很大,很多人可能认为不就是带着学生去长见识让他们好好学习,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吗?、但我作为一位老师这次深切的体会到格桑花的目的不在当下而在未来,不仅给成千上万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学习的遇到的障碍,更是给成千上万的西部孩子开拓他们眼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碰撞,去了解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将来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人,这些孩子们去影响他们周围的同学及家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老师通过本次活动目睹了学生们的种种表现,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当下教育因该怎么去当好一名老师,首先育人还是育才?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陈寿明篇二:感谢信感谢信尊敬的格桑花助学组织:今天,我们又再一次收到了你们寄来的药品,这雪中送炭般的关怀使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我们在接收这一箱箱充满爱心的药品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贵组织勤劳的志愿者和组织背后默默奉献的广大爱心人士。

我们时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一些人在心系牧区,心系贫困学子,这些人当中肯定有家境富裕的,也有家境很平常的,但为了牧区的发展,为了牧区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未来,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爱心,使很多素未谋面的孩子得到了帮助,得到了教育。

这其中的很多人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当他们的爱心在滋润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并帮助其成长时,我想他们一定会很高兴,也希望他们高兴。

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这个学校为了配合全县学校重新布局之需要,将要被撤消了,在这样的时刻撰写感谢信,心中充满了很多感慨,在学校成立的这些年,是你们给了我们取暖用的燃煤,是你们给我们送来了宽敞的帐篷,是你们给我们送来了医治疾病的良药,这一批批爱心捐助,这一幕幕动人的捐助场面,常使我们深受感动。

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多好啊,民族大团结多好啊,中国人民真可爱啊!其实,再多的话道不尽我们的感激之情,再甜的歌唱不出我们的感恩情怀,我们只能把你们对我们的好,对我们的关心,化做工作、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发族教育,用满园的桃李,来回报你们。

在此,祝愿所有爱心人士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扎西德勒。

此致敬礼秋智乡加巧寄校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篇三: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撑起不屈的脊梁——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二)青海新闻网讯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替的门槛,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回望“十一五”,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不论是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玉树“4·14”强烈地震的斗争中,还是在胜利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奋斗历程中,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及青洽会等重大活动、节会中,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青海人将坚强、不屈、勇敢和奋行留给了历史。

是什么撑起了青海人不屈的脊梁?是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概括起来说,就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青海精神。

一数十年心血,数十年积累,凝聚成“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

它激励着无数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进。

而今,这一精神仍在熠熠生辉。

强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生存、发展的支柱和脊梁。

“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形成自己特有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为人之道,莫过于自强;为省、为国之道,亦莫过于自强。

在这一精神激励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勇于面对现实,不甘落后,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牢记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增总量,努力缩小青海同内地、沿海地区的差距,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驻青部队广大官兵和青海各族人民一道,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艰苦、无私奉献,为保卫国家安全、推进新青海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青藏高原战略物资运送、供给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稳定、抢险救灾、扶贫济困、双拥共建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使全省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活力空前激发。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我们要树立起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

”20XX年5月23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念。

什么是自信?是以不甘落后、与时俱进的决心,奋力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青海新优势,打造青海新品牌,展示青海新形象。

什么是开放?是以主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拓展发展新空间,集聚发展新实力。

什么是创新?是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营造创业新环境,激发创造新活力,提高发展新水平。

在过去的五年里,青海人民进一步打开眼界,立足青海,放眼全国和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

在解决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更加开放地加快建设,更加从容地实现跨越,不断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青海意识,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彰显。

伴随着新青海建设的进程,青海意识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环境造就人,也造就一种精神。

青海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

省委书记强卫曾说,"一个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而且要谋好政。

特别是我们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只能是永远落后。

尤其是在青海这样一种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基础很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种'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就很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什么在青海要着重强调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精神?从客观上看,自然条件很艰苦,工作难度比较大,在别的地方做成一件事可能花一分的力量,在青海可能就要花十分的代价;从主观上看,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开足马力、加倍努力,以"别人在走、我们要奔"的追赶意识、争先精神干事创业,才能大踏步赶上前进的步伐。

青海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以高度的责任感,满怀激情抓发展,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勇担责任、勇敢创新、勇于实践,自觉行动、主动作为,想过去没想过的事,干过去没干过的事;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现实的差距,真抓实干,早干多干,努力不掉队,实现新跨越。

四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的精神法宝,鼓舞着各族干部群众自立自励、重建家园。

20XX年4月14日7时49分,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一刻,三江源头垂泪,神州大地同悲。

从那一刻起,所有中华儿女的心都与玉树一起搏动;从那一刻起,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少,橄榄绿、橘红色和白色在这里书写人间大爱;从那一刻起,泣血的格桑花顽强绽放,美丽玉树凝聚起涅槃的希望和力量,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生动诠释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深刻演绎了"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全面展现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并与之一起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青海精神。

如今的玉树,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发展动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以"苦战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雄心壮志,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建总体规划,奋发进取,勇闯难关,加速要让灾区人民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

回首"十一五",我们仿佛听到,青海人一路前行的步点,因了新青海精神的滋润而豪迈铿锵。

五年沧桑巨变,而今整装再发,让我们继续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继续保持和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抢抓新机遇、建设新青海的精神动力,用激情和汗水,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书写新的美好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