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某公园区位分析ppt

武汉某公园区位分析ppt

小组成员:基地分析 • 1.1 历史民俗 • 1.2 区位分析 • 1.3 上层规划解读
• 1.4 现状土地利用情况
• 1.5 交通路网分析
1.0 基地分析
• • 武汉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雨量充沛,植物茂盛。 珞珈山气温:平均气温16.7℃,最低是平均3.2℃,极端最高温40℃左右,极 端最低温-16.7℃。
1.4 现状土地利用情况
科学发展用地 合理配置各类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 环境保护用地;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建立建 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调控体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1.5 交通路网分析
周边用地分析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外界噪音影响
特色
江南园林的“小家碧玉”特色。整个公园对河水的充分运用,结合 丰富的亲水景观,使整个公园自然和谐。其充分结合水体的造景值得 借鉴与应用。
水边廊架
建筑临水
水上小桥
上海长风公园
布局特点
• • • 规划布局模拟天然山水,既借鉴颐和园,又有江南园林特色,构成一 湖,二山,三池,四岛的轮廓多变的景观。 反映时代特色和传统山水营造手法的借鉴. 该公园以水为中心,各分区围绕水景分布,形成环状的景观布局。具 有独特的布局特点。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借鉴。
上海延中绿地——“蓝与绿”的交响乐 设计理念---以蓝与绿为主题.
“绿”即是绿化。以自然的地形地貌、茂盛森林灌丛、疏密的草坪地被、潺潺的小溪 流水、逼真的地质断层,营造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绿色生态景观,为上海市中心注入清新 的自然活力。 “蓝”即水。在绿地设计中,水始终贯穿于整个绿地,以此告诫人们水师上海的命 脉,是绿地的依赖,以此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空间的环境意识。蓝与绿再此 进行生态的立体交融,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其中以多样的水体形态增强绿化的自然生态景观,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2 区位分析
珞珈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武昌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 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珞珈 山海拔118.5米,为东湖南岸临 湖最高峰,山顶可远眺东湖全 景和武汉景色。
东湖位于武汉市城区的二 环线与三环线间,景区面 积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 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 最大的城中湖。加上沿湖 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 余平方公里。
• 降水量:年平均1160.3mm,最大年降水量1194 mm,最小年降水量752 mm,降 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降水量75%左右,其中六月份最大为190 mm, 一月份最小为32 mm。
• 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1.1 历史民俗
• 珞珈山名副其实遍地是名胜。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武汉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一度 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蒋介石、周恩来那时都在武汉,就住在这珞珈山。如今,他们的 旧居都保存完好。珞珈山腰,有十几栋小别墅,住过很多名人。郭沫若、郁达夫的别 墅离蒋介石的别墅很近,仅几步路。

军政界要员离开武汉后,这些别墅就还给了从乐山归来的武大教授们。现今,教授们 嫌住在山上不方便,这几年都下山住新公寓了,别墅大多空了下来。我每次爬山,都 要从周恩来的别墅经过,荒草萋萋,蛛网残破,只一个红灯笼仍然十分夺目,大概是 以前的主人挂上的,不知出于何种想法。不过,有它,倒的确凸现出它的卓异不凡, 让人联想到那火红的年代。 珞珈山下是教授们的公寓。于是,这珞珈山就成了教授们 每日锻炼的宝地。
区域占地:水体占地2%,山地占地20.1%, 平地占地为77.9%。(面积比例) 北坡马尾松保留做天然屏障。 在原有大型植被中保留树目40株,移除20株。
1.3上层规划解读
• 1、植物种类分为基调植物、主景植物、配景植物三种类型。 • 2、基调植物:池杉、马尾松、樟树、垂柳、重阳木、梅花、樱花、 桂花、石楠等。 • 3、主景植物为各植物群落景观中的主要物种,计210种。 • 4、配景植物对丰富群落结构、层次和景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我每日至少要上山一次,山腰有一条环山砂石路。在这条道行走,你不会感到你是在 一个学校中,在一座闹市中,因为它给你的感觉与许多著名风景区给你的感觉是一样 的。我在山腰上散步,总是联想到在南岳衡山从磨镜台到南台寺去的那条林间小道, 完全是一样的林木森森,一样的鸟语花香,一样的幽静中略带几分荒凉。 珞珈山的山 顶倒别具一番滋味,山顶有十几个大坑,据说是抗日时中国军队挖的掩体。山上多奇 石,我在黄山、雁荡山、崂山看到过的那些奇石,在珞珈山上似乎都能看到,但是它 太小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你如果不在乎它的大小,就能发现无穷的意味。差不多 每一块石头都能看出点什么,有的如狮虎蹲踞,有的如神龟啸天,有的如情侣相对, 有的如旌旗猎猎,有的如锦书插架,有的如天门洞开。 珞珈山顶有一塔,为水塔,但 采用佛教宝塔形,倒也成了一景。塔下十数步,有一处是眺望东湖的最佳处。纵目望 去,水天空阔远山隐隐,帆影点点,让人心竞神驰,物我两忘,不知身在何处。珞珈, 武大人最大的福。
• • • •
• 借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将佳景组织到 观赏视线中来。
漏景:如果说框景是景色清楚,那么漏景则是
若隐若现。漏景比较含蓄,有“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感觉和朦胧美.
案例分析二
上海顾村公园
它是以森林湖泊为主的景区,有面积约为10公顷的湖面和沿岸森林 湿地,是以丰富的水上活动为特点的较为开放的空间。
谢谢观看
一级道路
二级道路 基址内部交通
二、案例分析
• 2.1 案例分析一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 林。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 字,“个”者,竹叶之形,主 人名“至筠”,“筠”亦借指 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 题
个园丰富多彩的造景手法
• 个园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是因为有若干美好的景致使人驻足,造园
说到底就是造景。其中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 借景可弥补空间尺度小的不足而且少费财力。“借”之景往往可望不 可及,故反生向往之情而平添意趣。 《园冶》认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构图无格,借景有 因。” 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但通过复廊,山石驳岸,自然地将园外之波与 园内之景组为一体。 拙政园树冠间预留视线走廊,以远借北寺塔而成景。 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