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
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
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主探究。
5分钟后学生举手发言。
师提问总结并板书;《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二、创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
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我们无法再现当时格尔尼卡的轰炸场面,但是通过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格尔尼卡人们的遭受到的恐慌和灾难。
联想:师语言引导,911恐怖袭击也只是倒了几座楼,而格尔尼卡确是整个城市成为了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就象我们现在这样安静祥和的工作学习,突然头顶上空飞机轰鸣,爆炸声不断响起,身边的人们被炸飞,头顶的高楼在倒塌,人们在惊慌的逃跑,可是,无论跑到哪里都是倒塌,轰炸,死亡,鲜血,火光。
大地在颤抖,在痛苦的呻吟。
(此处配以背景音乐,师语调低沉缓慢的引导学生联想)
我们在重新仔细认真的看这幅作品,《格尔尼卡》看看是不是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被轰炸城市的画面。
三、师生共同赏析,讨论
师提出问题: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你认为,这些形象代表了什么?
学生安静思考1分钟后讨论回答,师总结
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被刺伤,发出嘶鸣。
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
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
(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
教师补充精讲
通过我们的分析,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画家真了不起,把我们想象中的战争场面描绘如此震撼,可是。
你知道吗。
画家当时并没有经历格尔尼卡的恐怖轰炸,那他是如何画出来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呢,毕加索有句名言,你知道吗?此处,师停顿一下,等待学生共同说出“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对象”。
那你知道画家毕加索有什么样的经历能使他画出作品的吗
生回答,师总结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认识毕加索我们认识了画面的内容,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画家呢。
你所了解的毕加索是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看书(自主探究)2分钟。
学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讲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
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
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
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并总结出来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出示图片:在1937年12月13日,在中国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正震惊中外的事件,下面是当时报纸登出的照片,说真的。
作为老师,我不想让你们看到这样的照片,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又必须知道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静静看着,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些什么。
看完这些图片,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愤怒的,而且,直到现在,日本还在极力的推脱和掩饰自己的罪行,同学们,虽然1937年那个年代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但任何一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掉历史,请同学们拿起我们手中的画笔,就象毕加索那样,以《南京》为题,让我们用我们的思想和画笔来记录南京惨案吧!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南京》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绘画,师巡回指导。
七、作品展评!课堂小结。
八、课外拓展
(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课堂拓展: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及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关注时事,了解并能够运用美术中的绘画元素创作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