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转载)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语段阅读全部取材于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阅读中,涉及到较多的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
下面参考有关资料,对这些词语分类解说。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
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古代官职变动常用词例析纵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对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人物传记的阅读和理解。
在古代,荣辱得失,朝夕之间;宦海浮沉,瞬息万变。
因此,古代传记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文义,进而准确作答至关重要。
现就常见的古代官职变动词语加以归纳解析。
一、调动指一般的工作变动。
1.迁:调动。
如: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张衡传》)2.徙:调动。
如:数月,徙为太傅。
(《汉书·疏广传》)3.放:京官外调。
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4.出: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除此之外,还有调、转、迁调等。
二、征调指朝廷根据需要对官员进行调用。
1.辟:召,征召。
如: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2.召:征召,召请。
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范晔《张衡传》)3.征:征召。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张衡传》)三、授官1.拜:任命。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除:任命。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授:授予官职,任命。
如:嘉靖中,授句容知县。
(《明史·循吏》)4.补:任官,补缺。
如: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旧唐书·裴矩传》)四、升职1.升:提升。
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2.进:晋升。
如: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
(陈寿《三国志》)3.擢:晋升,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李密《陈情表》)4.迁授:升迁。
如:迁授浙西观察使。
(欧阳修《新唐书》)五、降职1.谪:贬谪外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2.贬:降职外放。
如:坐李宗闵党,贬连州刺史。
(刘晌《旧唐书》)3.削:降职。
如:尚当追削官秩。
(〔元〕脱脱《宋史》)4.迁谪:降职并外放。
如: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5.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六、罢免1.除:除去,免去。
如: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三国志·胡质传》)2.罢:罢免,撤职。
如: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方苞《狱中杂记》)3.免:免官。
如: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黄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史记·张丞相列传》)4.黜:罢免,免官。
如: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
(《屈原列传》)5.夺:削去,罢免。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七、兼职1.署:代理,暂任。
如: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2.摄:暂时代理。
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
(《史记·燕召公世家》)3.假:临时暂代。
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4.行:以低职位代高职位。
如:迁左丞,行徐州事。
(《北齐书·苏琼传》)5.领:以高职位代低职位。
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八、辞官1.解:辞去。
如: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袁宏道《虎丘记》)2.去:辞去。
如:李明府去官。
(钱超《送李明府去官》)3.致事:辞官。
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北齐书·苏琼传》)九、申请退休乞骸骨:请求辞职。
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范晔《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