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重点问答题知识总结

马克思重点问答题知识总结

1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科学性和革命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具有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即静中有动,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即动中有静。

6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

③科学实验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8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表现在,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无所谓斗争性,无论离开斗争性或者离开同一性,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意义。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是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一般只是诸多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和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的包括在一般之中;2、二者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特殊性包括着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理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

现实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要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特色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2、14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5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红需要就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答:首先,社会对技术的需要就是“实践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动力源。

理论服务于实践。

每种新技术的发现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没有人会发明一种不实用的,或是不可能得到应用的技术,技术的发展指导实践,但也受实践的反馈指导。

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往往是先有需求,才促使人们研究能实现需求的技术。

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答: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

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实践之中。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20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意义。

答:总规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但就认识的推移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运动必然是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

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化。

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1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辩证关系: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22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论)的理解。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也就是来源于实践,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所以是客观的。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