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和溶解度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 NH4NO3 溶解 溶解放热:如 NaOH 溶解、浓 H2SO4 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 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 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KNO3)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
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升温、加溶剂
注:①Ca(OH)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 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5)从 A 溶液中获取 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 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 时 A、B、C 的饱和溶液各 W 克,降温到 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 和 B 无晶体 析出的有 C
(8)除去 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 A 与 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 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该溶质
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 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
(4)溶解度曲线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
80 S 0 t1
A NB
P C
t2 t3 t
(1)t3℃时 A 的溶解度为 80g (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 和 C 的溶解度相同 (3)N 点为 t3℃时 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 A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 NaCl 的溶液度为 36g 含义:
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 克 NaCl
或在 20℃时,NaCl 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1)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 KNO3);
(2)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 NaCl); (3)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3. 面: (1)曲线下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五、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 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 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 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
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四、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主要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去把握。 1. 点:
(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2.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授课时间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科目Biblioteka 化学学生姓名第
次课 共 次课
教师姓名
授课内容: 初中化学溶液和溶解度
知识要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 CuSO4 溶液为蓝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