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经济复习题

当代中国经济复习题

中国经济专题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所谓经济区划,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区域(A )
A.经济特征
B.地貌特征
C.人口特征
D.气候特征
2、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B )
A.效率
B.公平
C.公平和效率兼顾
D.不明确
3、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时间是(C )
A.1998年
B.1999年
C.2000年
D.2001年
4、中国现在的人口变化趋势是(C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5、从全球范围来看,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也逐渐上升。

这属于( C )
A.内外因素论
B.发展阶段论
C.政府扩张活动论
D.官僚行为增长论
6、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相比,对经济运行影响更大的是(B )
A.财政支出规模
B.财政支出结构
C.两者一样
D.不一定
7、从全球范围来看,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有学者认为,从内因来说,人均收入提高可增加税收,所以财政收入提高,为财政支出扩张提供了基础;外因是社会动荡要求财政支出增长的压力。

这属于( A )
A.内外因素论
B.发展阶段论
C.政府扩张活动论
D.官僚行为增长论
8、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职能主要强调(B )
A.安全职能
B.经济建设职能
C.社会管理职能
D.不确定
9、改革开放后,我国投资大量转向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是(A )
A.非平衡发展战略
B.平衡发展战略
C.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兼顾
D.不确定
10、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相比,人均收入翻番用的时间(A )
A.少
B.多
C.一样多
D.不确定
11、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B )
A.小
B.大
C.没有波动
D.不确定
12、改革以前劳动力资源配置表现为一种(B )
A.一元结构
B.二元结构
C.三元结构
D.城乡统一结构
13、随着经济的发展,维持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A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剧烈波动
14、中国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A )
A.效率
B.公平
C.公平和效率兼顾
D.不明确
15、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人口的(B )
A.高增长时期
B.稳定低增长时期
C.人口增长剧烈波动时期
D.人口负增长时期
16、教育、保健、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支出属于(C )
A.维持性支出
B.经济性支出
C.社会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7、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内部吸纳、乡镇企业就业、跨区域流动就业,这是中国农民所谓的( D )A.二元就业模式 B.多元就业模式 C.自发就业模式 D.三元就业模式
二、判断题
1、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习惯上把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呈东低西高的发展态势。

(×)
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
3、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绝对的“一孩政策”。

(×)
4、区域差距扩大容易导致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

(√)
5、区域协调发展不允许一点点区域差距存在。

(×)
6、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全国实行户籍管理体制。

(√)
7、就财政而言,财政支出就是政府活动的成本。

(√)
8、我国的财政支出比例目前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更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我国没有必要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
三、填空题
1、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珠三角经济圈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京津唐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包括内地的9个省份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3、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

4、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将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完全挂钩。

5、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指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6、按照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7、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快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三项重要内容。

8、1994年起,中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9、中国现在的人口变化趋势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10、衡量政府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有两个,分别是财政收入比率和财政支出比率。

11、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相比,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运行影响更大。

12、目前,我国的林毅夫在世界银行任首席经济学家。

13、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我国的农村政策主要包括:统购统销、合作化
、地区粮食自给自足和城乡隔绝的户口制度。

四、分析题
1、看表填空
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1952年和2005年)
(1)从表中可以看出,195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均达到50%以上。

到2005年,三大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其中东部最高,达到50%以上。

(2)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越快,所占比重越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化进程越快。

表中所示说明,中国的三大地带中,东部工业化进程最快,西部最慢。

2、看表填空
(1)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为630.2 亿美元,出口额为310.3 亿美元,进口额为319.9 亿美元,贸易逆差为9.6 亿美元。

(2)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省份是山东。

3、看表填空
中国城乡就业人数及其比例变化
(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在逐渐增加,比例在逐渐增加,乡村就业人数在增加,但比例在下降。

(2)城镇就业人数增长速度高于乡村。

(高于、低于)
五、简答题
1、新中国之后,我国为什么要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a、建设大国的梦想,重工业、军事力量;
b、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和欧美发生经济大萧条的对比;
c、依附论(The dependent theory)----大萧条时,原材料出口的价格下降,边沿国家被剥削;
d、发展经济学
2、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国的经济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重工业的主要特征:建设周期长;机械设备的进口,一次性投资大。

我国的经济特征:剩余少,资本短缺,资金价格高;出口少,外汇短缺,外汇价格高;剩余少,黄金分散,资金难以集中。

他们之间有矛盾。

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主要有哪些?
a、经济发展的循环累计因素;
b、资本投入因素;
c、市场化进程指数;
d、经济体制与宏观政策。

4、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对城市有哪些积极效应?
a、资源重新配置效应;
b、保持比较优势效应;
c、填补港内空白效应;
d、促进城市建设效应。

5、我国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a、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b、保持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
c、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间的报酬;
d、实行城乡劳动市场的分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