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区域观点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功能分区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历史建筑的保护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

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建设控制引导: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5、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 坚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图纸比例为1/500—l/2000。

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通常是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确定为核心(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1、用地评定的要求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用地评定的分类按照部颁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须对城市用地作出适宜性区划,—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大城市50万人—100万人中等城市20万人—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城镇2000人以上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二、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城市总体布局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基本形式。

集中的形式是指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基本连片布置。

分散形式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分散布置在城市用地范围内。

集中的形式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1、网格状2、环形放射状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2、带状(线状)3、星状(指状)4、环状5、卫星状6、多中心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一)、立足区域,讲求整体二)、节约紧凑,强化结构三)、远近结合,弹性生长四)、保护环境,突出特色城市道路交通的分类1、城市道路分类按城市道路的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除主干路外,其它道路又分为Ⅰ、Ⅱ、Ⅲ级)按城市道路的功能分:过境道路、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工业区道路、旅游性道路、自行车专用路、公共汽车专用路、步行专用路2、城市交通系统分类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行人交通货运交通、客运交通(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大巴、中巴、出租、地铁、轻轨)个体交通系统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联系各功能用地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交通体系路网间距主干路:600—1000米,次干路:300—500米,支路:200—300米道路密度道路线密度:主干路:中心区≥4公里/平方公里,一般2.0~3.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密度:国标:8—15%,国外:20%以上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按“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原则,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在规划中,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大多数城市的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的规划指标:(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一45m;(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车道宽度=一条车道的宽度*车道数一条车道的宽度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路缘:0.5米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一般4条以上可以设独立车道,即非机动车道,基本宽度可采用5米,6.5米、8米。

人行道的宽度0.75米/条,主干道单侧不少于6条,次干道单侧不少于4条,住宅区和街坊不少于2条分车带(绿化隔离带)1、高等快速路穿过市中心,影响城市环境。

(3)2、高等的滨江快速路损害沿江生活的功能。

(2)3、物流中心与仓储区、铁路货站的布局不协调。

(2)4、桥位少且布置不均匀。

(2)5、丁字路,局部路网密度低,右的路口过桥高架。

(3)6、客运码头没有对应的道路联系。

(2)7、新建铁路的货站不应安排在居住区中。

(1长途客车进站口:1长途客车到达区:3到达旅客出站口:5长途客车发车区4长途客车出站口2城市送客车辆下客处7城市送客车辆上客处61、城市工程管线的分类按性能和用途分供水城市垃圾管道排水空气管道电力灰渣管道电信液体燃料(酒精等)热力工业专用管道(氧、氯、原料等)燃气地下人防线路微波线路(空中走廊)现在又有网络、有线广播等按输送方式分压力流管道供水、热力、灰渣、气体重力流管道污水、雨水有线传输电力、电信、有线广播无线传输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微波通讯按敷设方式分架空线路、地下埋设、空中通讯按覆土深度分——1.5米为界,考虑冻土深埋:污水管道浅埋:热力、电力电讯等居住区: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30000—50000人,10000—15000户,50—100公顷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7000—15000人,2000一4000户,l0一35公顷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1000一3000人,300—700户,4—6公顷三. 住宅及其用地规划布局3.1 住宅类型的选择3.1.1 住宅类型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内天井、点式(塔式)、跃廊式3.1.2 住宅建筑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5.1.3 道路分级1)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

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

2)居住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路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米;无供热管线不宜小于10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