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1.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 平均值。
2.某班同学对一块林地中的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 群密度调查,随机选取10个样方,下表是该班级10个 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等距取样法,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3.6株/m。2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m2 0 2 3 3 4 12 4 2 3 3
2.本实验__不_需__要___(需要,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 因是__该__实__验__在_时__间__上__形__成_前__后__对__照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需要 原因是:_为__了__提__高__数_据__的__准__确__性___________。
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 的措施是: __稀__释_含__有__酵__母__菌_的__培__养__液_________。
1.这种鱼在d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 加,其主要原因是_种__内_斗__争加剧_ 捕_ 食者数量增加 ,食物空间不足 _。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条件
特点 K值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 种入侵早期阶段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现实条件) 自然条件下的种群
以一定倍数无限增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在K值稳定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
① 害虫防治应该在___a___点前进行
② 为了可持续获得最大捕因是: 该点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③ 在__d__点捕捞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原因: 该点种群数量最大
④ ___d___点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⑤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C.b~c年,种群数量增先加减,少种后群增呈加“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J”型增长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 1.增长速率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为0
1.t1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是:2/K 2.t2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K
3. 0~t1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4. t1~t2时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下降
种群数量变化
1.可以通过构建 数学 模型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数学模型包括 __数__学__公__式__、__表__格__、__曲__线__图________
2.种群数量变化只有增长和下降。 稳定和波动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只有食物、气候、天敌。
传染病、内部因素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 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
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 ,
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
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 度为 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图中___A_、__B__、__C_、__D_______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而____A__′__、__C_′__、__D__′___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J型曲线
1.公式:Nt=N0λt (t年后)
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 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
为____1_.6_9_N_0__。
2.J型曲线的增长率: Nt-Nt-1 Nt-1
= λ-1
1.第1-5年间种群数量: 增加 J型
环境容纳量——K值
1.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食物、空间、气候、天敌等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 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 量以冬季最大
⑥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⑦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 镜下观察、计数 ⑧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刷洗血球计数板
浸泡和冲洗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1.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___ 环境资源__和__空间_有,限酵母菌呈“S”型增长。
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
出>死 出≈死 出<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则其种群数量将来一定会增大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 点年龄组成是__增__长__型____ , d点年龄组成是 _稳___定__型_______
(09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 正确的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
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数
J型曲线 环境阻力 S型曲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自变量: 时间 , 因变量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无关变量_培__养__液__的__成__分__、__含__量__,__培__养__空__间__, _培__养__条__件__(__温__度__、__p_H__)_ 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抽样检测法或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
2.第5-20年间种群数量: 先增加后减少
3.第20-30年间种群数量:
维持稳定
(2010·广东揭阳质检)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
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双选) A.0~a年,种群数量增稳加定,其年龄组成是增稳长定型型
AC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a
b
a点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b点年龄组成是 稳定型。
t2时,甲种群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乙种群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
t3时,甲种群年龄组成是 稳定型, 乙种群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 t4时,甲种群年龄组成是 衰退型, 乙种群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
3.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
1.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 因不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在0.5 mL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草履虫,则b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有一定限度
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 量为K/2值。
2.选取样方时可以在调查地点任意取样。
3.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4.调查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可以用样方法。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 天敌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N(种群总数)= mn((重重捕捕个中体的数标)志数)M(总标志数)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定义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于同一种群。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①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
三、种群的数量特征
1.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判断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①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②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没有迁入和迁出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④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⑤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种群密度增加。 ⑥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不能改变种群 的性别比例, 但可降低出生率 ⑦某岛屿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的更替及天敌的迁入可 发生变化。
1.某农场面积约140hm2,某研究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该农场田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 全部防回,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 记。则该农场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100只/hm2 。
①若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计算所的数值比实际数 值 偏高 。
②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计算所 的数值比实际数值 偏高 。
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① ⑥ ⑦。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应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③第七天取样计数,记录数据。 应连续七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④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⑤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 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
生率为10% 2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