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在小学课堂中的渗透-江苏教师教育

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在小学课堂中的渗透-江苏教师教育

美术作品欣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单位:沭阳县湖东中心小学邮编:223633 作者:乙岩[内容摘要]
在教学中,可以拓展欣赏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认识这些优秀作品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基本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表现这些特点,从而有了创作作品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作品欣赏审美能力色彩构图透视现象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

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现状,普遍表现出缺乏对美术史论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的美术教育
工作者无法把美术教育大纲的核心——审美这一能力予学生以更好地培养。

而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表现自己对美的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

在教学中,可以拓展欣赏一些世界名作,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

四是其他门类照片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

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小学课堂中,色彩课教学是美术学科中最主要的专业基础教学之一,同时也是美术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
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由于形与色是物象与美术形象表现的两个基本要素,要使学生在比较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美术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施教。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试试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冷暖》一课中介绍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作品,这时,可以适时地比较他的《向日葵》和《星夜》,热烈的黄色调和宁静的蓝色调表现了迥然的场景,体会色彩的冷暖关系,加深学生对色彩冷暖这一主题的理解。

而且欣赏梵高的《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尝试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

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

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

无论哪一幅优秀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的过程,介绍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对比》一课基础上的升华。

教材上介绍了凡高的《吸烟斗的自画
像》和塞尚的《奥威尔的瞭望》。

前者画面中强烈的红绿对比,突出了作为主体的作者的肖像,后者画面中点点红色装饰的屋顶在大自然的一片绿色中显得生机勃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讲解的是透视现象。

在几乎所有的关于透视现象的书籍或者是章节中,都会提到一幅风景画中的稀世作品,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

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什么样的透视现象?师生对照范图一起体会。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

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

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

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不朽之作,构图处理有力地表现出空间的推移,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笔下的树也会比较轻巧,轮廓线也更为自由,在空间中更加舒卷自如。

他用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树干和树枝的弯曲,用透视的远近、形体的区别,刻画出农舍和塔楼的轮廓,于是,对称的刻板消失了,给我们的是富有生气的均衡。

让他的这幅作品成为运用透视法的典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风景写生》和《心中的风景》两课的教学内容是典型的风景创作,当小作者选择好表现对象以后,就要考虑构图的问题。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对比
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一是形状的对比。

二是色彩的对比。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在一幅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

我国南宋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故“马一角”的美名,作品如现存的《寒江独钓图》,《踏歌图》。

南宋画家夏圭擅长画山水、人物,只随手画画,奇特突出。

山水画风格与马远相近,喜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被称为拖泥带水皴,他的作品中画面空白的部分比马远更多,更有辽阔平远的气势。

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作品如《溪山清远图》。

二人齐名,位列“宋四家”,史称“马夏”。

外国的有18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华托的《乘船去西特拉岛》,画中山坡起伏的S形曲线上下依次展示不同的人们,象征了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

让学生知道构图还可以表现画面的内涵。

教材提供大量的名家名作,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悠然。

然而,
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
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

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如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这些的例子随手拈来就能引来数双眼睛的关注,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的改革试验给我们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纵观现行小学美术教育,重视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世界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虽然不是必要的,但是它可以成为点亮一节美术课的明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

因此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渗透。

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节专题欣赏课就能解决的,所以还要在长期的各类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趣,逐步树立良好的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行为习惯,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气质和审美理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屠美如著.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尹少淳著. 美术及其教育.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