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及健康教育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本病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病死率较高等特点。
登革热患者和感染者是本病城市型的传染源,病人一般在发病前一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在流行期间,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者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具有更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在丛林猴、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一般流行于夏秋季,但地理性质不同的地区流行高峰时间不同。
如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转移。
在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和高人口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出多型登革病毒,主要在儿童中发病,且常发生DHF/DSS,成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来人群发病则为多表现典型登革热。
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
尚无证据表明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但有人认为我国海南岛、云南省也面临威胁。
登革热地域分布特点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生物区带有极密切关系,流行季节性表现和气温、降雨及伊蚊密度相关,海南省由于长年气温高,冬季伊蚊吸血活动依然,则全年均可发病。
社会因素方面如人口密度高、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卫生知识水平和习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及人口流动等都对发病率有重要影响。
沿海或缺水地区家家户户有贮水容器,易形成伊蚊孳生场所。
,随着经济文化提高,户内绿化盆栽水养植物花卉增多,积水容器利于伊蚊孳生而引起登革热流行。
基建较多的城市,建筑工地积水可以是伊蚊的主要孳生地,是城市型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无疫苗,预防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措施如下:
个人防护措施:
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注意个人卫生。
2.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
3.不在树林、草丛及水潭逗留。
4. 在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6. 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
7. 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
环境控制措施:
1. 清除蚊子滋生的容器、水潭、树穴、轮胎积水等
2.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
3. 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学药剂进行杀灭。
如厕所、水沟、污水处理池等。
4. 宿舍应整洁卫生,定期灭蚊,睡觉时必须挂蚊帐。
5.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防控意识。
6、若出现发烧的病例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确诊患登革热必须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