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发现探索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若是省去了前面几步,直接开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则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发展的规律,他们的学习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解决问题是一种相对比较灵活,能够与数形、生活情境等有机结合的数学题型。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抓联系,创造认识契机,鼓励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实践中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创造发现契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活经验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识体验,将学习内容与认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在观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找到具体的数量关系,从而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认识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用成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感。

师:为什么都是给七个橡子,猴子们都不同意朝三暮四,但是换种方式就很开心了呢?
生1: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子,猴子会饿一整天,所以猴子不愿意。

师:你真棒,能够发现猴子的这个心理。

生2:老师,早上给猴子四个橡子,虽然吃不饱,但是猴子已经差不多半饱了。

跟三个比起来,四个最起码多了一个,所以猴子很开心。

师:非常棒!你能够分析猴子的心理,发现猴子的具体的想法,很不简单。

那么你是如何发现猴子的这种心理的呢?
生3: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里找到的。

在成语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因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去。

二、提取信息,展开发现体验
1.观察例题,提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首
要的问题是必须让学生搞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发现题干中
的问题指向。

在对如下例题的认识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地引导学
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师:要想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首先要怎么做呢?信息那
么多,想要看清楚条件,我们该怎么办?
生4:提取信息,重新整理。

师:大家觉得怎样提取整理才能够让问题的条件更加清楚明
了呢?
生5:从题干中看起来确实很混乱,但是我们只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相同的数量关系,然后将它们归类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那么大家会如何归类呢?把你们的方法整理在
作业纸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

师:抽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种列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c组:第二种方法看起来简单。

D组:第一种方法适合数量较多的题目,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第二种方法在数量关系少的时候比较简单。

2.分析数量关系
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分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引
导学生在认识实践过程中对数量间的关系展开具体分析,能够培
养学生动脑思考和分析的意识。

以往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仅从教
师的角度出发,认为已将这个问题讲透了,学生听懂了,这个问
题就算是解决了。

但是,学生自身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3v-bu,、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教师并没有去重点关注,忽视了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思路的引导,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面对例题时,可能当时能够听懂,但是面对新的题目时就一頭雾水,不知从何下手。

师:根据条件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家根据列出的图表,找到相应的关系式。

生6:桃树的行数每行桃树的棵数+梨树的行数每行梨树的棵数=桃梨的总棵数。

生7: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梨的总棵数。

生8:3×7+4×5=21+20=41(棵)。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学活用,继续发现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实践中,教师要想巩固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实践来实现。

在此过程中,不能因为学生会做一道题就认为他们都会了,例题巩固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师:课本61页练习2,大家看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刚才的做题经验,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先做什么?
生9:先观察、发现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师:非常棒,说得很好,然后呢?
生10:发现关系之后,就可以分析关系间的对应是怎样的.根据对应关系列出关系式。

师:数量也很多,我们怎么梳理关系,提取信息呢?
生11:使用列表法。

师:大家观察练习2的题型和我们刚才的例题不太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2:这个题型的数量关系很多。

生13:在分析的时候,根据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图表,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师:大家的眼光很锐利,那么根据图表又该如何发现数量关系呢?
生14:根据图表我们发现,水位下降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生15:9点下降12厘米,11点下降24厘米,13点下降36厘米,15点下降48厘米,我们看到每隔两个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比上次都下降12厘米。

生16:都是与7点相比,每两个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

师:我们能否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呢?
生17:总下降的水位量每小时下降的水位量=时间,即
120÷6=20(小时)。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

今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切记不要着急先做题,要静下心来,先去观察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对应关系,然后列出关系式,最后解决方法便自然找到了。

综上所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掌握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发现问题间的对应关系,再结合数量关系,找到数与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列出算式,得出结论,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