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报告

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报告

软基处理工程效果评价报告1、工程概况1.1 场地现状场地平面图见附图1“二期一步场区原始现状图”。

1.2 地质岩性构成根据钻探结果分析,二期一步场地主要由人工填土(Q4ml)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第四系残积(Q4el)层、泥盆系砂岩(D)和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y)构成,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见附图二。

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2.1 人工填土(Q4ml)层为厚度为1.00~20.50米的素填土(地层代号①)和厚度为0.50~7.30米的块石层(地层代号①1)及厚度为1.00~5.80米的冲填土(地层代号②)组成。

1.2.2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为厚度3.70~31.70米的淤泥(地层代号③)、厚度2.50~6.90米粗砾砂(地层代号④)、厚度为0.90~12.40米的粉细砂(地层代号④1)、厚度为0.70~6.50米中粗砂(地层代号④2)、厚度为0.50~37.10米粘土(地层代号⑤1)及厚度为0.80~23.40米的粘土(地层代号⑤2)层组成。

1.2.3 第四系残积(Q4el)层为粉质粘土(地层代号⑥):厚度1.10~4.30米。

1.2.4 泥盆系砂岩(D)为砂砾岩及粉砂岩(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层)组成。

1.2.5 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y)1 强风化层(地层代号○11):黄褐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坚硬土状及碎块状。

厚度1.10~2.70米,平均厚度2.17米。

层顶深度变化为37.20~41.80米,平均39.03米。

该场地仅有1、2、16号钻孔揭露该层及下述的中风化层。

2 中风化层(地层代号○111):黄褐及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及长柱状。

揭露厚度0.80~1.70米,平均揭露厚度1.27米。

层顶深度变化为38.30~44.50米,平均41.20米。

本场地地处海岸边,海潮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据广东最高潮水位计算结果,本场区50年及100年最高潮水位为2.48米和3.00米。

2、软基处理设计和处理效果预计2.1针对二期一步场地的实际情况,对该场地作如下处理设计:2.1.1淤泥出露部分和表层填土厚度在3m以下部分做真空预压。

拟采用人工填砂50cm至80cm;插塑料排水板,板长25m,间距1.0m×1.0m 正方形布置;表层填土在3m~6m范围,采用袋装砂井,井长18m,间距1.5m ×1.5m正方形布置;根据排水板和袋装砂井的实际范围,分块进行真空预压。

2.1.2表层填土厚度大于6m范围采用直径500mm砂石桩,桩长18m,间距2.2m ×2.2m梅花形布置。

2.1.3对设计要求重载道路、高炉区、炼钢区、轧钢中加热炉-6m范围和淬火处理区-5m范围,采用堆载加抽真空联合预压,堆载方式:即在真空预压的基础上加3m高水池水的附加荷载进行预压,将预压值提高到110kPa,要求有效处理深度达到10m。

2.2施工要求:真空预压加固处理,要求膜下真空度不低于80kPa,抽真空有效时间为90天。

真空预压卸载标准:最后连续3天的实测沉降速率2.0mm/d。

2.3处理效果预计:1、整个场地处于稳定;2、4米深度内基坑大开挖放坡不用支护;3、管桩施工后开挖保持稳定。

4、灌注桩在抽真空区25米内、砂石桩区18米内保证成桩。

3、各标段施工过程整个工程场地按现场情况划分为六个标段,分别由六家单位组织施工。

·3.1一标段施工过程一标段由负责其中一标段的施工,总施工面积约14.13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10.4万m2,砂石桩面积约3.73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区,3个小区。

根据现场实际在铺膜时划分为A、B、C、D三大块。

所有软基处理区域均采用3米高的水池堆载及抽真空联合预压的施工方法。

A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0日卸载;B区2008年8月10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D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E 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F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3.2二标段施工过程二标段由承建,总施工面积约12.9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5.32万m2,砂石桩面积约7.58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二标段软基处理根据场地要求划分为A、B、C、D、E五个区域进行施工,所有软基处理区域均采用3米高的水池堆载及抽真空联合预压的施工方法。

A区2008年7月18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1月19日卸载;B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D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E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

3.3三标段施工过程三标段由承担施工。

总施工面积约15.24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10.95万m2,砂石桩面积约4.29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三标段根据现场情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

Ⅰ区2008年7月2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日卸载;Ⅱ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Ⅲ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Ⅳ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

3.4 四标段施工过程四标段由承担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0.44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7.73万m2(3米高水池堆载预压面积4.12万m2),砂石桩面积2.71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四标段根据场地情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1、2、3、4、5、6六个区域。

其中3米高水池堆载预压有两处。

1区2008年8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1月7日卸载;2区2008年7月1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3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4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5区2008年8月20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6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3.5 五标段施工过程五标段由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承接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4.61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为7.4万m2,砂石桩面积7.21万m2。

五标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A、B、C三个区域进行真空预压施工。

A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B区2008年8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1月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18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

·3.6六标段施工过程六标段由中冶集团武勘岩土基础工程公司承接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4.9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为11.95万m2,砂石桩面积2.95万m2。

六标段根据现场软基分部情况将施工区域划分为A、B、C三个区域。

由于场地围堰和边界未确定开工时间较晚。

A区2008年12月15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4月22日卸载;B区2008年9月17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2月25日卸载;C区2008年12月6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4月25 日卸载。

4、地基处理施工监测为了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淤泥层排水固结等情况,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布置的沉降板、分层沉降标、孔隙水压力计等控制手段跟踪监测。

通过上述监测项目获得的信息,判别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或真空预压作用下软弱地基的安全稳定性。

沉降板的监测成果还可以用来推算最终沉降量、确定卸载时间。

4.1 监测方案的设计地基处理施工监测按广东省有关技术规程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浅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观测、孔隙水压力测量、真空度观测四部分。

其中Ⅰ标布置浅层沉降板21块、分层沉降标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9组、真空表43块;Ⅱ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8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7组、真空表21块;Ⅲ标布置浅层沉降板25块、分层沉降标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10组、真空表44块;Ⅳ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5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5组、真空表38块;Ⅴ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4块、分层沉降标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6组、真空表32块;Ⅵ标布置浅层沉降板42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11组、真空表40块。

所有监测项目在预压期间,每3天观测一次;在满载预压期间,每7天观测1次。

本施工监测周期从抽真空开始大于3个月,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4.2 工程施工监测结果4.2.1 Ⅰ标段监测结果4.2.1.1 Ⅰ标浅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观测自2008年7月29日开始,观测期约142天。

在A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628~2251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2028.3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12.620~17.450 mm之间;在B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799~1976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377.8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5.875~14.529 mm之间;在C区共埋设7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042~2176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517.3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7.662~16mm之间;在D区共埋设2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130~1399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264.5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7.958~9.852 mm之间。

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沉降观测点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4.2.1.2 Ⅰ标分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产品优化升级改造工程地基处理施工监测Ⅰ标共布置分层沉降标3组,其中A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B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C 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沉降观测点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4.2.1.3 Ⅰ标孔隙水压力观测成果分析Ⅰ标共布置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9组,其中A区埋设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B区埋设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C区埋设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D区埋设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观测自2008年7月29日开始,观测期约142天。

各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曲线如附后孔隙水压力曲线。

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孔隙水压力均已趋于稳定。

4.2.1.4 Ⅰ标真空度观测成果分析Ⅰ标共安装了真空表4.2.2 Ⅱ标段监测结果4.2.2.1 Ⅱ标浅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Ⅱ标共布置浅层沉降板18组,其中A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B区共埋设3块沉降板,C区共埋设3块沉降板,D区共埋设2块沉降板,E区共埋设4块沉降板,观测自2008年7月18日开始,观测期约156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