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通论读书笔记【篇一:凯恩斯《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
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
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
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
……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效需求问题。
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面对问题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
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
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
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非充分就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消费和投资的决定,从而得出和古典学派不一致的就业论、利息论、货币论和价格论,并对国民收入、失业和经济周期等问题做出解释。
通过论证否定了西方古典学派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己维持着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观念。
关键词:有效需求非自愿失业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息率流动性偏好《通论》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去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价格、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第一,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第二,萨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费倾向与消费的决定;第四,资本边际效率;第五,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第六,工资与物价理论;第七,四个重要问题,如高鸿业老师所概述的“经济周期、重商主义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评价”[1]。
关于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2]、“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3]凯恩斯肯定了第一个假设,但认为第二个假设推理出来的就业状态与现实不符合,现实中存在着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的其他失业,即凯恩斯定义的“非自愿失业”,他认为“总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无工可做。
”[4]这些人的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第一,在工资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得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5],虽然生活费用略有上升,但是不会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绝工作,因此此时的失业是“非自愿”的;第二,古典学派的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错误的,“在既定的组织结构、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实际工资和产出数量(从而和就业量)是唯一相关的”[6],而产出数量由投资和消费共同决定,那么实际工资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会组织决定的。
因此第二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古典学派的劳动市场论中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最终的结果是充分就业的劳动市场均衡点是不存在的,社会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作为整个古典理论基础的萨伊定律是错误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需求值,只有这个时候的就业量才能持续存在,因此此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此时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就业从而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因此只有投资的增加能够填补收入和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之间的空缺的时候,才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就业量和产出。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投资和消费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均衡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
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消费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消费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费边际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凯恩斯建立了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的消费函数,并且根据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正的并且小于1,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这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
”[7]只有投资的增加才有可能弥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因此“除非消费倾向有所改变,就业量只能伴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8]。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投资作为有效需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企业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至少等于利息率的时候才会增加投资量。
资本边际效率也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13]。
这种资本边际效率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和处在未来的状态而进行的贴现”[14]。
现在的市场价格部分地影响资本边际效率,而处于未来状态的预期被凯恩斯成为“长期预期状态”,预期收益取决于基于包括既存事实和信心状态等所做出的判断。
随着在任何一种资产上的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原因是“当该种资产的供给量增加时,预期收益会下降;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一般说来,该种资产的增加会使制造该种资产的设备受到压力,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会得以提高”[15]。
因此,投资需求曲线,即总投资量与相应的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关系,向右下方倾斜。
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资本使用成本,即利息率,的时候,新投资不再增加,总投资量处在均衡;当两者不相等时,新投资将继续增加或者减少。
投资数量与利息率成负相关关系。
在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中,资本边际效率受到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的影响,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增加,需要更多的交易性货币数量用于增加的消费和投资交易;利息率下降,由于部分具有投机动机的人对债券市场的看法异于其他人而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需要更多的货币数量。
这样我们得到了货币的需求曲线,依旧是向右下方倾斜。
从货币的供给角度看,货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被假定不受利息率的影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
联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均衡利息率。
因此,均衡利息率受到了任何能够影响货币流动性偏好的因素和货币供给(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
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均衡工资水平高于就业量的负效用,从而存在非自愿就业。
而从价格的角度分析,古典学派使用古典二分法分析价格的上涨和就业量、产出的关系,认为随着价格的变化,货币工资紧随着价格的变化幅度而变化,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是古典学派所说的严格的均衡状态。
“在该状态后,严格的均衡条件要求工资、价格以及利润与总产出做出同比例的增长,而包括产量和就业量在内的‘以实物衡量的’位置却没有任何改变”[21]。
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对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
而凯恩斯则认为,这种结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有失业资源都是相同的,而且在进行生产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的效率;(2)只要存在着失业的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它们便不会要求增加现行的货币工资。
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存在着任何失业现象,生产的规模收益和工资单位均保持不变。
”[22]凯恩斯由此认为,只要经济处于极度萧条之中,以至于失业严重、设备机器闲置严重,增加货币数量对促进产出和充分就业是有利且,但是缺点是价格同货币数量同时增长,可能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
而当上面两个假设被放松以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就不再是正确的了,在充分就业状态以前,价格的上升是缓慢而轻微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才是正确的。
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篇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
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
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
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
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
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
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