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第四讲: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式②被动句式③倒装句式④省略句式⑤疑问句式⑥否定句式文言判断句式一、定义: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特征: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
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词。
三、类型:①一般判断句②简略判断句③特殊判断句(一)一般判断句:有标志,易辨别的判断句。
1.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句式标志:“……者,……也”“……者也”“……,……也”“……也”“……者,……”【实例】(1)廉颇者,之良将也。
(《史记·廉蔺列传》)[ 译文:廉颇是国的名将。
]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译文: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 (3)此谋攻之法也。
(《子·谋攻》) [译文:这是用谋略进攻的方法。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4)粟者,民之所种。
(贾谊《论贵粟疏》) [译文:粟是民众种植的。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是”表判断出现较晚,先古汉语中比较少见,汉以后逐渐多起来;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实例】(1)余为伯鯈(tiáo),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译文: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译文:知道它就承认知道它,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便是真正的知。
]3.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兼表判断,加强判断的语气,但不是判断词。
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否定判断句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也不是判断词。
)】【实例】(1)此乃信所以去也。
(《史记·侯列传》) [译文:这便是信离开的原因。
] (2)且相如素贱人。
(《廉蔺列传》) [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人。
] (3)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襄公八年》)[译文:不是他们的父亲、兄长,便是他们的儿子、弟弟。
]4.语气词“惟”(“维”)表判断,可照旧译为语气词,也可译为判断词,或者两者结合。
【实例】(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文王》) [译文一: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嘛却新。
] [译文二: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却是新的。
](2)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译文:你嘛是老人啊。
](二)简略判断句: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不易识别。
1. 普通的简略判断句【实例】(1)荀卿,人。
(《史记·孟荀列传》) [译文:荀卿是国人。
](2)夫鲁,齐、晋之唇。
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左传·哀公八年》) [译文:鲁国是齐国、晋国的嘴唇。
嘴唇没了,牙齿便挨冻,这是您知道的道理。
] (3)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主语要从上下文判断,译时补一个适当的代词作主语。
【实例】(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刿论战》) [译文:回答说:”这是尽心办事的表现,可以靠它打一仗。
](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人了!您可以击鼓进攻他呢!”](三)特殊判断句: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典型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
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像”。
【实例】(1)视其行步,窃鈇(fū)也;颜色,窃鈇也。
(《吕氏春秋·去尤》) [译文: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像是偷了斧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 [译文:君主是船,民众是水。
]2.谓语解释原因。
【实例】(1)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非子·五蠹》) [译文:轻易辞掉天子的职位,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权势太少。
](2)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论封建》》 [译文:所以,分封建立诸侯国,不是因为圣人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当时的形势。
]3.只有中心语: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形成同一关系。
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
(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打仗是依靠勇气的事。
]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千镒黄金是很重的聘礼;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文言省略句式一、特点:普遍,难点——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运用。
【注: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二、类型: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省略介词、修饰语等。
(一)省略主语1.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2.呼应下文省略(蒙后省)如:沛公谓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在对话中省略主语(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4.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5.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二)省略谓语(一般不能省略)1.承前省如: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蒙后省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三)省略宾语1. 省略动词的宾语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②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2.省略介词的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等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如: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①取之(以)百金。
(《荆轲刺王》)②赐之(以)彘肩。
(《鸿门宴》)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将军战(于),臣战(于)。
(《鸿门宴》)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衡传》)(五)省略修饰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被动句式一、定义: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二、类型: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①故惑于袖,外欺于仪。
(《史记·屈原列传》)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①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2.借助“见”“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①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如:①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
3.借助“为”“为……所……”表被动。
如:①(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②身客死于,为天下笑。
(《屈原放逐》)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赤壁之战》)4.用“被”表被动。
如: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二)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如: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举”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谋攻》)——“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蔓草犹不可除。
((《伯克段于鄢》)——“除”字表被动,“被除去”之意。
文言倒置句式一、定义: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即倒装句——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几种。
二、类型:(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一般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①小人哉,樊须也!(《论语》)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②时人莫之许也。
(寿《三国志.诸亮传》)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否定词:不、未、毋、无、莫……】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动宾、介宾都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注: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以突出强调宾语。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