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3篇)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朋友,你
觉得是怎样的呢?更多文章在的栏目,希望您关注与阅读。
《围城》读后感(3篇)【一】
刚开始决定读《围城》只是为了多读一本书,至于自己能否将它认真读完那是后话。
而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
的第一段,就被这精妙的比喻深深吸引了。
开头是这样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
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既应用了比喻又应
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将海洋上空的夜描
绘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使人一读便可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他靠纱窗望出去。
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
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害羞,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
烘托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
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
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亮不到的阴黑里,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
的大眼睛。
这虽然是很平常的夏夜景色,但在钱钟书的
笔下却如此生动。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
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这里把声浪比作水,声音的变
化就像水被煮沸了。
如此绝妙的比喻也只有钱钟书能想
到了,忽然记起要是我们来描绘这夏夜,定是把蛙声用
拟声词给代替了。
原本以为《围城》这本书不过就讲那些琐碎的小事,不值深读。
可当我慢慢读下去时,发现故事中并没有什
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但我们这是阅读,不是听故事。
所以这里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善于应用精言妙语,来
使文章更有看头,当然在他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人物性
格也是如此鲜明。
例如一号人物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
无数的人,他好的不纯然,坏的不彻底,不想像狗一样
媚悦于人,又不甘低人一等,所以他只能像皮球一样被
人一脚踢开。
而苏文纨则是“底子”最厚的一位女生,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虚伪,傲视群芳,最后只得孤芳自赏。
唐晓芙是苏文纨的
表妹,她是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
的女孩子,她是我在《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端庄大方,不做作不矫情近乎完美。
孙柔嘉是后来方鸿渐
的太太。
她自然有柔弱的一面——被学生欺辱时,哭得
像个孩子。
但是她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追求自己
的爱情常常玩弄心机。
至于赵辛楣,他是一个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
不过他虽然不喜欢方鸿渐,但也会给方
鸿渐提供真心的帮助。
听杨绛先生说,这些故事里也有钱钟书的留学经历,不过也是虚构的。
我想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对社会有敏
锐的观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
钱钟书有怎么会有这
样一本《围城》。
《围城》读后感(3篇)【二】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
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
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
该说是同情。
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
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方鸿渐出生在一
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
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
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
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
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
失败的的单恋。
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
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
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
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
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
假文凭交差。
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
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
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
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
自我感觉颇
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
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
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
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
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
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
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
与其嫉
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
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
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
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
在一个围城之中。
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
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围城》读后感(3篇)【三】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
逃出来。
”这就是《围城》。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
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
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
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
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
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
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
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
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
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
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
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
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
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
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
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
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
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
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
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
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
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
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