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课《以虫治虫》ppt课件(苏教版七上)

第21课《以虫治虫》ppt课件(苏教版七上)


急诊室
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 可谓“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 下几个字的妙处。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 “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 的“忽”有何妙处?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 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 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 严峻形势。如果去掉意思就变 了,就和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 去时的区别一样。
小试牛刀:
一词多义:
趁热打铁: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代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则以钳搏之 用 其喙有钳 它的。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 这样,这种。
翻译:
趁热打铁: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千万蔽地;
现实意义:例如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 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 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 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 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 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 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 (pāo ,膀胱)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 ( sì ,等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农作物天敌 《以虫治虫》与上文都是写有关_____________ 的文章,试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记叙内容上有 哪些不同点? 《以虫治虫》主要是讲自然界自然存在的天敌 现象,天敌把害虫消灭了;而上文是人们利用 天敌进行防治。
科学成就 我 国 古 代 四 大 发 明
开篇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 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 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 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伟 大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 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 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 “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 “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 等。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 什么故事? 2、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 什么故事?
利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2、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 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 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 虫的生物防治。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 (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 “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 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 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 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 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以虫治虫” 的例子?
2、本文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 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 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 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 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 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 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总结课文: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 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 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 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是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 措施。
到图书馆查找“以 虫治虫”的资料,准备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你知道他是谁吗?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沈括 ,字_______ __________ 存中 , 他是______ 北宋 著名的科学家、 政治家。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 瑟称《梦溪笔谈》是“中 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狗蝎 (xiē) 喙 (huì )
大穰 (rá ng) 钳 (qiá n)
傍不肯 旬日 (pá ng) (xú 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