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8·保定模拟)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 )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解析:第1题,①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第2题,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
答案:1.A 2.C3.(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选C。
鄱阳湖水位变幅大,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湖滩裸露的泥沙吹扬起来,再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
此后在冬季风强盛时段,干冷的气候一方面导致赣江水位下降,河漫滩的泥沙(沙源)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产生更加强劲的偏北风,两者相结合,就使得原本出现风沙堆积的沙山发生了风沙侵蚀,此外干冷气候使沙山植被退化,加剧了这个过程。
临湖一侧的风蚀作用尤其明显,最终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槽形风蚀坑,侵蚀的沙被搬运至山脊的背风侧堆积成沙堆。
(2015·高考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4~5题。
4.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4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岩浆冷却较慢,D项正确。
第5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
答案:4.D 5.D(2018·九江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6~7题。
6.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7.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解析:第6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
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7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
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6.C 7.C8.(2018·广州模拟)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指出费尔南迪纳岛的岩石类型及其成因。
解析: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的地势特点为中高周低,中央有火山口,为火山岛,岩石多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
根据该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费尔南迪纳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答案:以岩浆岩为主。
成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天津河西区模拟)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
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
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解析: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第2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D 2.B(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
景区内地势地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据此完成下题。
3.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而成的。
图中②喷出地表形成①,则②为岩浆,①为喷出岩,③是由②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的,应该为花岗岩,故C正确。
(2018·武汉调研)“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左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完成4~6题。
4.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风力侵蚀B.海水侵蚀C.全球变暖D.火山爆发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
第5题,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后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
第6题,由“屹立在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
答案:4.B 5.D 6.C(2016·高考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据此回答7~8题。
7.上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8.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C项正确。
第8题,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
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或地壳阶段性下沉,则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B、D项错误。
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故C 项错误。
答案:7.C 8.A(2018·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模拟)“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10.图中新月形沙丘( )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B.1-4月移动速度快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第9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A 错;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B错;只受信风吹蚀,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C错;“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D对。
第10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A对、B错;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C错;该地降水多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缓两坡降水几乎没有差异,D错。
答案:9.D 10.A11.(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解析:选B。
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黄河输沙量最大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