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XX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实际,探索实施了以“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建立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这种以市场化、民主化、公平化为基本原则的农村深层次改革,势必对农村现行的经济形态、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巨大冲击,要求我们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理顺村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村级治理机制,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2008年以来,我们坚持尊重和保障群众主体地位,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按照“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即村级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领导)的思路,探索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党组织领导与村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为深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坚持民主选举,打牢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选举权是群众最核心的民主权利,是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基础,也是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
XX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从民主选举入手,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为基层治理打牢了群众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公推直选,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践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内生动力。
过去的选举,在不少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组织定人选,群众画圈圈”的现象,导致少数基层干部眼睛向上不向下,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
为此,自2003年以来,我们从XX区XX镇起步,全面、规范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从制度设计到实践操作,始终坚持将扩大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直接行使提名权、选举权作为关键,在各个环节拓展党员群众参与面。
实践证明,公推直选不仅强化了基层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意识,解决了对谁负责、向谁负责的问题;同时,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为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提供了持续动力。
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从选、育、用、管、监、评等方面,制定了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制度化推进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在2010、2011年换届中,全市7.4万余名党员群众代表参加了220名乡镇党委书记公开推荐,15.8万余名党员参加了直接选举;21.8万余名党员参加了3339个村(社区)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
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民主评议结果显示,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所占比例分别由81%、90.8%提高到98.3%、91.2%。
二是民主选举议事会成员,增强议事会运行的民意基础。
针对村民大会难召集、村民代表会议难议决、村级事务群众难参与、村“两委”难监督等问题,成立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机构,是XX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制度创新。
议事会成员的选举,关系到村民议事会制度是否代表了群众意愿,是否尊重了群众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为保证议事会具有公信力,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成员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中选举产生。
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广泛性,村民议事会一般不少于21人,村民小组议事会一般不少于5人。
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代表性,村民议事会成员实行结构席位制,每个村民小组有2名以上村议事会成员。
为避免议事会成为“干部会”,村、组干部不得超过议事会成员的50%。
为加强议事会成员与群众的联系,议事会成员固定联系不少于10户。
为落实监督权,从议事会成员中选举5—7人组成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党员议事会成员担任。
目前,全市村(社区)共有村民议事会成员89771人、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170716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15176人。
三是规范授权,增强村民议事会行权的法律基础。
在传统的自治框架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民主恳谈会等,是党员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
但实际操作中,受少数基层干部民主意识不强、组织成本较大、决策周期过长等因素制约,党员群众民主权利往往被虚臵。
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机构,必须要有履职行权的法律基础。
为此,对接传统自治框架,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对议事会的议事原则、议事规则、议事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和授权,并以书面形式予以固定。
议事会只有在授权范围内,按照议事原则和议事规则议决相应事项,才具有法定效力。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村级自治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对议事会超越授权范围、违背议事原则和规则的议事行为及议决结果可以撤销,保证议事行为和议决结果符合群众意愿。
四是强化领导,保证村民议事会的正确方向。
为巩固和强化党组织对村级组织、村级事务的领导,村民议事会召集人由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主持议事会议;村党组织对议题进行审查,同意后方提交议事会讨论;重大问题由党组织先行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同时,注重发挥党员议事会成员的示范导向作用,注意从议事会成员中发展党员。
目前,党员占议事会成员的40.9%。
二、坚持还权赋能,完善民事民定的运行机制伴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得到全面调整,形成了不少的社会矛盾问题。
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党委、政府加强对利益关系的统筹,更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使群众全面、深入参与,自主地解决矛盾问题。
XX的基层治理机制,从议题提出、议题审查、议题讨论、议题公示、议决事项实施、结果评议等环节,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主、自决、自行、自评,形成了民事民定、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
一是议题的提出和确定由群众拿主意。
为保证议题真正来源于群众,反映群众诉求,议事会成员、村级组织、10名以上村民均可提出议题。
在议题审查中,重点审查议题的合法性、真实性,保证党员群众提出的议题尽可能提交议事会。
为保证议题能及时上会,每年至少召开4次村民议事会;必要时根据村级组织、议事会成员和党员群众提议可随时召开。
XX市XX 乡XX村对村上重大事项实行“三步量分法”:第一步“一户一表”界定实施范围,采取“一户一表”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确定实施项目,村议事会将条件许可的项目提交议事会逐一进行完善和表决;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顺序,各户对实施项目按实施先后排序,按分数高低确定项目实施先后顺序,全村群众心服口服。
二是议题的讨论和议决由议事会成员唱主角。
为保证议事会充分吸收群众智慧,问计于民,议事会五分之四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同时还可邀请村委会成员、村级组织负责人和议题相关人员列席。
为保证议事会成员发表意见的代表性,议事会召开前3天须将议题通知议事会成员和相关列席人员,以便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实现代民议事。
为保证议事会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议事会实行先依次发言、再进行讨论。
为保证议决结果公正性,议事会对议题实行逐项无记名投票表决,当场公开计票,公布表决结果。
为保证议决结果的合法性,议题须经全体成员半数以上同意方能通过;如有必要,应提请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规范的议事程序,保证议决过程成为了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发扬民主的过程,也成为了群众路线实践的过程。
XX市XX镇在灾后重建“鹿鸣荷畔”永久性住房分配中,在“人人有一套方案,人人有一个意见”、甚至有少数村民扬言要强行占房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议事会作用,发动村民全程参与,确定了“以社划片、占地分区、安排就近、社内抓阄、照顾弱势”的分房原则,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分房工作,满意率达98%。
2011年,全市议事会共收集意见建议6.7万余条,形成议题3万余件,议决2.8万余件,村民议事会年平均召开6次以上。
三是议题的实施和评价由群众说了算。
为保证议事会议决事项顺利实施,让群众满意,村民议事会全程监督实施过程。
对违背决定内容或执行不力的,召集人可召集会议讨论,责令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提出处理意见。
在实施完毕后,议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并对评议结果立档归卷,作为对实施主体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XX区XX镇XX社区2012年议决启动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维修3大类5个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均由议事会“全面议定、全程监督”,社区居民都说:“政府的政策好,我们可以自己做主把钱用在需要的地方。
”村民议事会的民事民定,激活了村民的活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用“土办法”解决了产权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一大批该解决、想解决,但用传统办法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复杂问题,化解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2010、2011年度第三方测评,群众对议事会总体满意度分别达到95.06%和97.23%。
三、坚持分类供给,促进城乡公共产品的同质均衡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不仅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要义所在。
XX把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以村(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而且增强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健全分类供给机制。
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内容划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七大类59项,按照“公益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的思路,明确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
政府负责提供基本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自治组织负责提供内部的服务和管理,同时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供给部分公共产品。
三方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破解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坚持刚性投入、定期增长,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公共财政理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财政保障水平。
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应由政府提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需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