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
结果: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综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restore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9 to March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60 cases,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Bmnnstmm stage, Fugl-Meyer (FMA) integration method and the FCA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tor function after 1, 3 months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1, 3 months treatment, lower limb Bmnnstmm stage, FMA points, FCA walking function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P<0.05), and the indexes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restore of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a patients is good, and it’s wor 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ralysis;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常表现为突然昏倒、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卒中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反复刺激外周感觉,增加中枢刺激,提高脑细胞兴奋性,并且可以局部改善肌张力,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1],近年传统针灸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后患者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多。
本文笔者收集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探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全部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精神异常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异常患者。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56~78岁,平均(62.5±4.7)岁,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8~79岁,平均(63.8±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内科对症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
针灸以头针和体针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第一个月以体针治疗为主,取穴:上肢取极泉、尺泽、内关、合谷、八邪;下肢取髀关、伏免、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第2~3个月以头针为主配合体针治疗,取穴: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颢后斜线;体针取穴同前。
操作方法:体针以平补平泻为主,头针进针后快速捻转2 min,200次/min。
此外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软瘫期采用兴奋性手法提高肌张力,增加感觉刺激,提高中枢的兴奋性。
同时被动活动关节,行翻身、坐起、转移、坐站训练等。
偏瘫后期出现肌痉挛者,抑制痉挛,调整肌张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训练,建立正确的姿势和功能活动模式。
恢复期加强肢体精细、稳定、协调性运动,改善步态,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3 评定标准
采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组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运动功能下降,若不进行系统的康复运动训练,将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细胞受损后,邻近脑细胞受刺激后可分化代偿部分受损神经功能。
针灸治疗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可增强脑皮质的电活动,此外局部不同针灸方法还可以增强或减弱肌张力,激活脑卒中偏瘫患肢感觉和运动能力,促进患肢恢复[3-4]。
脑卒中后椎体束受损,中枢的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冲动下传至脊髓,再传到肌肉,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是正常的,针刺信息主要靠脊髓的反射中枢将信息整合后传到肌肉,产生主动收缩,此时针灸可以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还可以通过反复刺激来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
此外配合临床康复治疗可利用机体反射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实现皮质功能重建[5-6],促进患肢产生主动活动,增强患肢的协调控制能力,最终恢复患肢运动功能。
本文研究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1个月、3个月时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康复训练配和针灸治疗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是有效的。
至于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有无协同促进作用,尚无统一的结论,有文献报道针灸可刺激运动神经元兴奋,促进形成新的高级中枢与肢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与康复训练有相互促进作用[7-8]。
也有作者报道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对于针灸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就本研究结果而言,早期针灸治疗配合系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且针灸治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瑞友,马晓维,毛德军.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功能和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64-266.
[2] 吴毅,胡永蕾,杨晓冰,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14):230-231.
[3] 金锦兰.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71-73.
[4] 张宁霞,刘桂珍,姚秋红,等.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6):126-128.
[5]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1083-1086.
[6] 徐扬,胡桂芳,周平,等.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10-12.
[7] 许贞峰,郭宗君,郭云良,等.早期康复及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01,23(4):226-228.
[8] 汤红梅,徐传伟,金刚,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30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