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1. (2分) (2018八上·萧山期中) 下列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大灾面前广大干部群众毫不泄气快速走出了大灾的阴霾,斗志昂然地投入到重建美丽新农村工作中。
B . 专家提醒,现在市场上酸奶品种眼花瞭乱,标称的各种口味、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其实更多的是“噱头”。
C . 畸型的粉丝经济,其本源是资本通过复杂的商业模式实施的有意的诱导和裹挟。
D .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曚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2. (4分) (2019八下·桐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体育课前我们一般先要热身,其实在运动之后还需要“冷身”。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冷身运动,为什么要进行冷身运动?①顾名思义,冷身运动就是使身体从运动状态转化为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它的重要性和热身一样,是运动后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没有“冷身”,身体的剧烈运动戛然而止,血液就会滞留在四肢肌肉中,人体有可能会出现恶心、②筋疲力尽的感觉,严重者还可能因心脏和大脑缺血而晕倒。
冷身运动有助于减缓心脏跳动频率,保证大脑的血供;③有助于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及时放松肌肉,④尽快消除疲劳。
(1)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转化B . 不可或缺C . 戛然而止D . 排泄(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许多人对新疆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深厚的兴趣,到了周末都想出去走走。
B . 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
C .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主旨演讲。
D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
4. (2分)(2013·扬州)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鲁迅的作品,语言有的凝重,有的泼辣,有的清新;主题通常都是深刻的,如《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将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的苦人儿。
B . 文学关注人性.《威尼斯商人》揭示了夏洛克的冷酷无情,《热爱生命》讴歌了淘金者顽强的开拓进取精神,《汤姆•索亚历险记》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朴。
C . 苏轼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写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词,也写了不少风格清新的词,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描绘雨后清新美景,寄寓人生哲思。
D . 童话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并不妨碍其思想的厚重,比如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就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爱的情怀。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5. (4分)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
(2)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3)何处望神州?________。
(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5)________,恨别鸟惊心。
(6)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
(7)表现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6. (6分)(2012·宁波) 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
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7九上·东台期中) 下面是一张截至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的图表。
(注:图表上“2016E”指的是预计2016年全年将实现总票房收入288亿元)。
请仔细阅读,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8.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粥里春秋陆建华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
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
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
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
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
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
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
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
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
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
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
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
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
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
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
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1)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
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刚刚懂事,→年龄稍大,→上大学时,(2)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①阅读第七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
”②第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三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B . 第四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C . 第八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 . 第十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4)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9. (20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今年三月以来,有关“杜甫很忙”的一切话题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而与“杜甫”相关的课本,T恤等也销路顺畅。
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这不过是民众在快餐文化下的一场狂欢。
但是,粗糙低俗的快餐文化长期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就会引起“精神沙化”:形形色色的文化快餐,大面积地侵占了我们的精神领域,人们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尊,逐渐失去了高雅的品位,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
材料二:在某中学,同学们就原著改编的影视剧等“文化快餐”态度不一:(甲)接受。
他们认为把严肃的题材以原著改编的影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也能体现其中所要包含的主要思想,与看名著相比较,差别并不很大。
(乙)拒绝。
不少同学认为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剧,观众会被演员的表演所左右,会随着演员的演绎来理解作品,甚至会误导观众。
如果我们要了解作者想要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还是要去读原著。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2个字)(2)材料二中的两种态度,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自己阅读体验,简要说明理由。
(3)班级举行《师生共同读经典》读书交流会,请你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活动。
①下面开场白中的划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请加以修改。
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经典,如同与大师共同携手,可以扩大水平,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经典。
修改:②给对联应对活动拟写一个下联。
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下联:六、课外阅读 (共1题;共17分)10. (17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
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
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
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
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
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
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
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
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 ,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
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