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新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今后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
标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1 正确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就整体而言,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来自农村,最多的隐患也来自农村。
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阶段,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
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
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2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要求
党中央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五个方面20个字,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
具体目标和要求。
新农村的生產发展指的是农村物质生产发展,它是农民通过劳动与自然资源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获得物质成果的活动,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村生产发展泛指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
新农村的生活宽裕指的是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宽裕,包括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
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风气的内涵状态。
主要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和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新农村的村容整洁指的是农村视觉形象的外在状态,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合理,自然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新农村的管理民主指的是农村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模式,表现为农村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民主机制。
可以说,建设新农村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从而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条“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3.1 建设新农村,加快发展是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改善,必须做到:
3.1.1 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仍然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优化生产布局,提升品种、品质结构,做强农业支柱产业。
种植业要抓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专用粮食作物生产,树立品牌,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养殖业要以繁育、饲养为重点,大力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
要立足于种、养业与加工业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
3.1.2 壮大区域特色经济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
要充分依托自身的社会资源、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等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块状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3.1.3 提升农村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活跃一方经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要大幅度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要以育种、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发挥农业科技整体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3.2 建设新农村,领导班子是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领导班子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必须抓好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要把班子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龙头,把乡、村两级班子培养成“思想正、业务精、作风硬”,富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领导集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此,一要纯洁农村干部队伍,解决好农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影响不良的现象。
在农村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
二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村级领导班子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稳定农村班子成为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要关心好、维护好村干部的切身利益,要研究办法解决好村干部的补贴问题,确保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3.3 建设新农村,机制建设是保证
3.3.1 舆论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关注、参与和支持。
为此,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美好前景和具体要求,营造舆论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3.3.2 政策机制。
农业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重要产业,要尽快改变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要用新的思路来扫除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
建立起支农、惠农,富农、扶农、强农的长效政策机制,并形成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要通过政策、科技进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稳定”住粮食生产,达到从农业内部增加农民收入。
3.3.3 人才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农村人才后继乏力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3.4 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制定可操作的目标考核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也是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
要重新整合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按照建设新农村20字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和细分化,既要体现出阶段性的要求,又要有相对长期的目标考核体系;既要符合农村工作实际,又要得到百姓的认可。
用良好的导向、健全的机制引导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