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2011)认为,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如果与企业的环境特征相符合有助于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他利用了6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JONE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分析环境不确定程度、总体非财务指标使用情况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程度分层面的非财务指标使用程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王华兵(2013)重点梳理了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兴起历程、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管理层薪酬契约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玉倩(2013)认为企业不能单单以财务指标作为对企业业绩的客观评价手段和衡量指标,而要把非财务指标也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
李世明(2011)认为,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不仅与企业当年业绩显著正相关,与企业未来两年的业绩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国外对EVA的研究较早。
Anil K.Sharma和Satish Kumar(2011)回顾了112篇研究EVA 的文章,发现EVA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支持,而且,大多侧重于研究对公司绩效报告以及经理人绩效的评价。
在发展中国家,对EVA的研究仅限于将其作为一种公司绩效评价的工具,指出EVA能够有效度量公司的价值增加。
我国国内对EVA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也逐渐开始关注EVA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赵坤和王娟(2011)从EVA的绝对值、分解值和相关的非财务因素出发,对每个部分的驱动指标、判断标准以及分类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在参考国有资本金绩效体系的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业绩评价体系框架。
高晨和汤谷良(2011)根据2009年底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针对设定的会计利润与EVA这一双重考核目标,对EVA 考核体系中的目标设定、指标分解进行研究,以有效地引导中央企业完成新老考核体系的平稳交替。
赵治纲(2011)全面系统研究了EVA的概念框架,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企业要用EVA,必须要重点选择和确定合适的调整事项和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