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目录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
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它的特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
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
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
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2、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经济结构对社会政治结构的最大影响,就是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的长期存在。
小农经济本身缺乏社会的凝结力,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小农经济的这一特点作过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他们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它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因此,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只能是君主制度,而国家对土地享有的最高所有权则为君主的专制提供了根据;同时它又使国家的兵力来源和财政收人直接来自农民,因而也就使对农民的管理成为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这与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微弱,缺乏全国行政系统情况是很不相同的。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王权和庞大的官僚系统的长期存在,固然有奴隶社会的传统及其他多种原因,但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不能不是根本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上的这—特点,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以宗法关系作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纽带并以此作为专制王权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又一主要的特征。
中国奴隶社会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
到西周时,奴隶主阶级还根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把人分为不同等级,确立了分封制与等级制。
从此,这种根据族制来区别人们等级地位和决定财产与权力继承的宗法关系就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的主要社会基础。
在这种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等级社会中,家、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样,维系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便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虽然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代替了分封的君主制,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除王室外,取消了家、族的世袭权力,但是宗法关条仍然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被继承下来,并得到巩固发扬。
这首先是由于奴隶社会长期存在的宗法关系的传统已深深刻印在人们的意识中,仍像一种巨大的惯性力一样起作用;二是由于新兴的地主阶级也是旧制度下,享有某种特权的宗族的后裔,宗法关系的继承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三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出现为宗法关系的存在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缺乏凝结力的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关系来维系,而一家一户长期在一小块土地经营的生产方式对家族的存在起到了巨大的稳固作用。
由此,宗法关系不仅得到继承巩固发扬,而且以纲常伦理原则赋予了“天理”、神意的权威,并受到“国法”、“家规”的保护。
反过来,它又象一个巨大的网一样,束缚着人们,对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王权起到巨大的作用。
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外靠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行政力量,内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基本特点,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和锁匙。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对此,学者们已多有论作,这里不再赘述。
然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问题,却有种种见解,尚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务实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务实的,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注重人事,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
在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中,有的论者提出,西方是理性的思维,中国则无理性。
这种论点未免失于偏颇。
实际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乏理性思维。
如在人性、天人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均表现出很强的哲理性,并不比西方逊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不乏理性思维,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
第二,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
对治国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历史的横断上看,各家各派都十分关心治国方法的问题。
司马谈对诸子百家的分析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说明:“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
这就是说,诸子百家虽然观点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方策。
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治国的方法问题也是各朝各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通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礼治,君道无为与君道有为、王道与霸道等问题的争论得到表现,而且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上。
中国古代就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政者事也”,“治者理也。
”“教不善则政治”。
到了近代,尽管政治的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关于政治这一古老的观念仍没有改变,政治仍被解释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
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务实性的原因,论者们曾提出各种理由,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不发达,因而没有西方那样发展的自然哲学,也有的认为是因为西方历史上存在过各种各样的政体形式,而中国则2000多年一直是君主制度,不存在政体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关系不仅造成了君主制度的长期存在,而且使君主集天地君亲师各项权力于一身,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达到极为专制的程度。
以君为师,以吏为师确认了权力对认识的最高裁决权。
各种思想都只有为王权和封建秩序服务,并为统治者首肯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种情况造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对行政权力的严重依附性,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独立的认识主体不能不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原因。
2、重民的政治文化对待“民”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早在周代就提出”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周书,无逸》的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待“民”的问题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牧民”以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
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民本主义”的文化,也有的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至于“民本主义”也是不贴切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君民关系而言从来就是君本而不是民本,民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怜悯的对象,只有君才是目的。
上述种种关于“民”的思想,都不过是维护王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请楚:“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已用,为已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已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应是“重民”的政治文化。
上述各种关于民的思想,尽管是作为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但却反映出历代统治者对民的重视。
3、伦常的政治文化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