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教学●考核形式本门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自学和讨论。
作业:主要根据授课内容安排少量相关习题。
布置的作业要求在一周内完成。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其中,作业占10%,出勤率占10%)、考试占80%。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笔答,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内容覆盖面达90%。
分数分布如下:按教学要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占85%、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占10%、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占5%;按难度级:“容易”的知识点占80%,“中等”的知识点占10%,“难”的知识点占10%。
●内容及所占比重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中上标****、***、**、△的意义如下:****:掌握;***:理解;**:了解;△:自学或粗讲(1)水质工程学(上)绪论△简述水处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水的循环(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等。
第一篇水质与水处理概论第一章水质与水质标准***1.1 天然水中杂质的种类与性质***包括各种天然水体与各类污水中的杂质等。
1.2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包括水中常见污染物与来源、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含耗氧、复氧溶解氧平衡规律及氧垂曲线等)、富营养化产生、危害与控制等。
1.3 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包括水质与水传染病、水中的物质与健康(元素、微生物、地方病等)等。
1.4 用水水质标准**包括各类用水的水质标准的概念、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国内外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发展与现状)、其他常见水水质标准等。
1.5 污水的排放标准**第二章水的处理方法概论2.1 主要单元处理方法***包括单元处理方法的分类、单元处理方法的基本功能、单元处理方法的组合——水处理流程的基本概念等。
2.2 反应器的概念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3 水处理工艺流程***给水处理流程***:包括各种给水处理常见工艺流程:城市给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除污染、优质饮用水等的流程简介。
污水处理流程***:包括城市污水、各种工业废水、回用水等的常见处理流程简介等。
第二篇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原理第三章凝聚和絮凝3.1 胶体的稳定性****包括胶体表面电荷及双电层结构、胶体的稳定性等。
3.2 混凝原理****包括胶体的凝聚和絮凝机理、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等。
3.3 混凝剂***包括无机盐类混凝剂、高分子混凝剂、复合混凝剂、助凝剂的作用原理等。
3.4 混凝动力学***包括异向絮凝、同向絮凝、混凝的控制指标等。
3.5 混凝过程****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混合与搅拌的要求等。
3.6 混凝设施***包括混合设施、絮凝设施等。
3.7 混凝试验***第四章沉淀4.1 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包括沉淀的分类、自由沉淀、干扰沉淀、絮凝沉淀、沉淀试验等。
4.2 平流沉淀池****包括理想沉淀池及影响实际沉淀池效率的主要因素,如异重流的影响、紊动的影响等。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沉淀设备的排泥等等。
4.3 斜板斜管沉淀池***包括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原理,设计计算,优缺点、适用范围。
4.4 澄清池***包括澄清池原理、常见澄清池的类型与特点等。
4.5 水中造粒***4.6 浓缩***包括浓缩理论、浓缩池等。
4.7 气浮****第五章过滤5.1 慢滤池与快滤池***包括满滤池和快滤池的构造、工作方式等。
5.2 颗粒滤料***滤层的粒度特性等。
5.3 快滤池的运行***影响过滤过程的因素等。
(水头、滤速的变化等)、过滤的水头损失、滤池的工作周期等。
5.4 过滤理论****包括过滤机理、过滤方程式等。
5.5 滤层的反冲洗****包括冲洗的方法、反冲洗作用机理、反冲洗水力学、表面冲洗、冲洗设施等。
5.6 几种常见的滤池**第六章吸附6.1 吸附概述**吸附原理、吸附效果的评价方法等。
6.2 活性炭的吸附****6.3 活性炭吸附的应用****6.4 活性炭的再生***6.5 水处理中的其它吸附剂**第七章氧化还原与消毒7.1 概述**包括氧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常用氧化剂、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等。
7.2 氯氧化与消毒****7.3 臭氧氧化和消毒***7.4 其他氧化和消毒方法**7.5 高级氧化概述**第八章离子交换8.1 离子交换剂概述**包括无机离子交换剂、有机合成离子交换剂等。
8.2 离子交换反应****包括离子交换容量、离子交换平衡、离包括固定床离子交换装置、逆流式离子交换装置、连续式离子交换装置等。
8.4 离子交换法的应用**包括软化与除盐、离子交换对其他杂质的去除等。
第九章膜滤技术9.1 概述**9.2 微滤、超滤**9.3 反渗透和纳滤**9.4 电渗析**9.5 膜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的冷却10.1 水的冷却原理△10.2 冷却的热力学问题△10.3 冷却水的水质与水处理△第十一章腐蚀与结垢11.1 腐蚀的类型与过程△11.2影响腐蚀的因素与腐蚀形式△11.3水质稳定指数△11.4水质稳定处理△第十二章其他处理方法12.1中和△12.2化学沉淀△12.3电解△曝气△12.4 吹脱、气提法△12.5 萃取法△(2) 水质工程学(下)第三篇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活性污泥法13.1 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流程,活性污泥的组成、形态、性质与指标;13.2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及其有关参数****净化机理、反应过程与影响因素,污泥龄和污泥负荷的概念等13.4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和耗氧动力学及应用;13.5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演变及应用***介绍传统法、阶段曝气、渐减曝气、吸附-再生、完全混合、高负荷、纯氧曝气等各种活性污泥法的变法、运行方式与应用条件13.6 曝气及曝气系统****氧转移的影响因素、氧转移速率、需氧量与供氧量的计算等13.7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过程控制与运行管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包括二次沉淀池在内的活性污泥法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控制方法、污泥膨胀的预防和控制等13.8 活性污泥法的脱氮除磷原理及应用****主要介绍缺氧/好氧、厌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等脱氮除磷等工艺原理及应用13.9活性污泥法的发展与新工艺**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AB法、各种新型氧化沟系统、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法)及其各种变法等。
第十四章生物膜法14.1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净化机理、特点及发展趋势,生物膜的构造、形态与组成14.2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14.3 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工艺原理、功能、构造特点与应用条件等。
14.4 生物转盘***14.5 生物接触氧化法***14.6 生物流化床***14.7其他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和联合处理工艺△14.8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第十五章厌氧生物处理15.1 概述**15.2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影响因素、厌氧生化反应动力学。
15.3 厌氧微生物生态学**15.4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15.5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5.6悬浮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接触法、厌氧流化床、厌氧膨胀床等工艺的原理、功能、构造特点与应用条件。
15.7固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滤池、、厌氧生物转盘等厌氧生物膜法的工艺原理、功能、构造特点与应用条件。
第十六章自然生物处理系统16.1稳定塘的基本原理***自然生物处理的净化机理、影响因素、功能、特征及发展趋势;16.3 好氧塘***16.4 兼性塘***16.5 厌氧塘***16.6 曝气塘与深度处理塘***16.7常规稳定塘的设计原则△第十七章污泥的处理、处置与利用17.1 概述**17.2 污泥的分类、性质与计算****还包括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泥量的计算、污泥流动的水力计算等17.3 污泥浓缩***固体通量理论与应用、污泥的各种浓缩方法与计算等17.4 污泥的厌氧消化****还包括污泥的好氧消化处理、堆肥、卫生填埋等17.5 污泥的其它稳定措施**17.6 污泥的干化与脱水**17.7 污泥的干燥与焚烧**17.7 污泥的有效利用和最终处置△第四篇水处理工艺系统第十八章常用给水处理工艺系统18.1 给水处理工艺系统的选择原则***18.2地面水的常规处理工艺系统****18.3受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工艺系统****18.4水的除藻**18.4 水的除臭除味**18.5 给水厂污水的回收利用△18.6 给水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第十九章特种水源水及特殊要求水的处理19.1高浊度水处理工艺系统***19.2地下水除铁除锰处理工艺系统***19.3水的除氟除砷处理工艺系统**19.4软化、除盐与锅炉水处理工艺系统***19.5游泳池水的处理工艺系统△第二十章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系统20.1 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选择原则***20.2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系统****20.3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实例20.4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有效利用***20.4污泥处理与利用工艺系统**第二十一章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系统21.1 概述△21.2常用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系统△二、实验教学1.组织形式实验教学在校内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进行。
实验项目划分为两大模块:物化处理模块和生物处理模块。
2.指导方法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某些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实验以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如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某些水质指标的检测等。
涉及水污染治理方法、技术等实验内容则主要是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例如,关于间歇式活性污泥法运行控制的设计型实验,学生已从理论课中了解了该工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工艺优化运行的关键所在,然后针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资料调研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与教师讨论可行性并具体实施。
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
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考核内容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准确可靠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三种形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20%)、书面的实验报告(50%)、最后的答辩与讨论(30%)。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情况给予课堂表现分;书面的实验报告成绩主要评定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准确可靠性;最后的答辩与讨论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