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简答: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

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

2、商品价格水平。

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

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I(v+m)=IIc。

要实现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要保持一致的比例关系,达到供求平衡,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2、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现和两大部类补偿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要保持平衡,即;I(c+v+m)=Ic+IIc。

社会生产要按照原有规模不断地进行,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就必须能够补偿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3、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现要与两大部类个人消费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即:II(c+v+m)=I(c+m)+II(v+m)。

社会上用于个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必须和第二部类所生产的产品保持平衡,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辨析:1、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错。

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始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2、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对于商品生产者和够吗这可以同时拥有。

错。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统一3、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都必须创造剩余价值。

对。

4、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即实现总共给量和总需求量的相等。

对。

这是保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论述:1、如何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及其特点。

答:最早使用知识经济一词的是联合国研究机构,他在60年代初使用这一概念说明新型经济的性质。

狭义的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业,广义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1、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经济发展持续化。

2、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经济信息网络化。

3、以服务产业为主要角色,产业知识化。

4、以知识资本为主导,产值轻型化。

5、以全球范围为着眼点,世界经济一体化。

6、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细胞,决策和管理知识化。

7、以学习、教育为根本,人才素质高级化。

2、正确理解企业的素质和活力。

答:企业素质是指决定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它包括管理人员素质,科技人员素质和直接劳动者的素质。

2、技术装备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物质基础。

它包括科研、设计、试制、工艺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各种设备、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

3、经营管理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主导。

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基础工作、经营决策能力等。

4、文化素质,这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

它包括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和价值观念等。

企业活力使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指企业在其行为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一种不断壮大的能力。

企业活力主要包括1、对用户的服务力2、对国家、所有者、职工的贡献力3、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吸收力4、对市场的应变力5、产品的竞争力6、开拓进取力7、资产增值力8、职工的凝聚力。

-------------------------------------------------------------------------1、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7答: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

2、现代生产力有哪些因素?8答:1、实体性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经营性因素。

主要指资本。

3、运筹性因素。

主要指生产的组织管理。

3、人类社会从低向高发展的四个序列?10答:1、按照经济形态的序列发展。

以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2、按照经济形势的序列发展。

以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经济形势,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按照经济制度的序列发展。

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以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为标志,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五种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4、按照经济体制的序列。

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经济形势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以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标志,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体制,如同志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11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使经济现象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

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

3、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5、划分经济形态的标准?19答:1、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和控制的能力。

2、劳动资料。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6、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29答:工业经济是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由于手工生产力上升为机器生产力,依次为周兴,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能源基础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劳动方式也不是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而是工厂制、公司制的集体劳动。

总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手工-体力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飞跃式的科技进步。

是人类升昌礼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质变。

7、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有哪些影响?36答:1、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2、社会制度的变化。

3、社会主体和劳动结构的变化。

4、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5、社会经济理论的变化。

8、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51答:1、自由竞争占据主导地位。

自由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经济现象。

2、工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都有很大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不起决定作用,前者只是执行商品交换的职能,后者主要是充当普通信用的中介人,这个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有工业资本数额较大而居主导地位。

3、商品输出是对外输出的主要形式。

4、在对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开始了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占领。

通过进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个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凭借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对外大肆进行扩张、侵略和掠夺,占领和瓜分世界领土,建立自己的殖民领地。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势?55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

2、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与干预。

3、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与协调。

10、社会主义的本质? 62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63答: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是:1、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经济利益的调节体系,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各方面的责、权、利的关系。

2、经济制度从总体上反映经济形态的本质和内涵,是较深层次的概念,他决定经济生活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经济体制是体现这种本质和内涵的形势和载体,是较浅层次的、接近现象形态的概念。

3、经济制度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的,它主要反映基本生产关系的变化,有一定的稳定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简便的深化过程产生的,他较多地反映生产力的变化,是多变的。

两者的联系是经济制度制约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实现经济制度的要求。

但经济体制不是消极的,他对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1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70答: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13、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73答:1、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

2、社会化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市场经济阶段。

14、商品二因素是?76答: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77+答: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78答:1、生产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须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变化之间的关系?79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密切挂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所耗费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8、等值形式的特点?81答:1、作为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等价物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生产等价物商品的个别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9、货币的本质和特点?83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