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8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8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八)高考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二)一、(2016·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分)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

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

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

”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邢子才、巍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根据句意等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比如第一处断句,从主语“崔暹”分析,其谓语是“会”,宾语应该是“宾客”,由此判断“宾客”后要停顿,排除A、D。

再看B、C断句的不同,从词语、句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此人学富才高”结构完整。

故选C。

[答案]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

“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

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

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为家业尽力;在母亲的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

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因此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

他认为国家应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还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

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主持校定群书……搜集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与原文不符。

[答案]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昧旦”“纠”“孩”各1分,大意2分。

(2)得分点:“凡”“殆”“遗缺”各1分,大意2分。

[答案](1)天没亮就上朝,用心处理政务,严明刑罚来约束诸侯,申明恩德来抚育百姓。

(2)总共得到其他版本的书三千多卷,《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

樊逊自小读书,常常被兄长樊仲照顾。

不久他自责说:“我名义上是弟弟,却独自享受安逸,心里怎能不感到惭愧呢?”想同兄长一样为家业尽力。

母亲冯氏对他说:“你想成为拘于小节的人吗?”他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专心致志地读书,常在墙上写“见贤思齐”用来自勉。

恰逢本州沦陷,寄居在邺,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居官清廉,出现了白雀等祥瑞之物,樊逊作了十首《清德颂》呈上。

裴鉴非常欣赏他,提拔他做了主簿,又把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做了崔暹的宾客。

后来崔暹大宴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谈起想要任命府僚,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富有学识并且有很高的才华,是好的行参军。

”元旭看着樊逊说:“能够任职吗?”樊逊说:“我不是出身于有世荫的门第,不敢担任此官。

”天保元年,本州又下令举荐秀才。

五年正月皇上下诏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回答说:“今天的王公卿相,是上天授命给他们,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他们都会依从。

高官显职,只授给才能出众的人。

不要因为桓谭反对图谶,就使他的官职止于郡丞;赵壹身负奇才,最终仅为计椽。

那样就会使天下归心,神人感动,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而来,皇上可以问心无愧。

”皇帝又向他询问刑罚宽严,樊逊回答说:“陛下您天没亮就上朝,用心处理政务,严明刑罚来约束诸侯,申明恩德来抚育百姓。

帝王治理天下,一定先用礼乐教化百姓,如果再有不顺从的,才用刑罚,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大道就能够得以施行。

”七年,皇帝下令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

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于是建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每一本书校完,就上表说:臣刘向的书、太史公的书、内府藏书和外面的版本相互校对,然后定稿。

按照刘向的惯例,被保存在府阁中的典籍,假如要刊定,就必须搜集其他版本。

邢子才、魏收等都是收藏极多的藏书家,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

”总共得到其他版本的书三千多卷,《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

八年,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人员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二、(2016·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

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

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

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

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

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

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溃败。

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

希仪功最,镆抑之,止受赉。

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

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

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

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

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

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诇贼。

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

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

官军击之,无不如志。

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

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

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

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贼非计。

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

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

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

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

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濬虐取之。

其酋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

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

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

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曰: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

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

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调用文言文的语感,并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这个语段中,首先要理解“将”字,“将”在“希仪”后,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另外,联系上下文,可知“工尧”是一个地名,后面有判断句“工尧,贼要地”。

后面一句“希仪夜遣军三百人”句意是较明显的,容易断句。

[答案] 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

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闼,建筑物内的小门。

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