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标准护理计划脑出血的标准护理计划一、恐惧【相关因素】1. 死亡威胁。
2.疾病不良预后:如瘫痪、失明、植物生存。
3.治疗护理操作:如腰穿、注射、翻身、吸痰。
4.环境刺激:监护和抢救设备、抢救场面、邻床病人死亡。
【主要表现】1.主诉心神不安、恐慌、头痛加重。
2.哭泣、躲避、挑衅行为。
3.失眠、恶梦、肌张力增高、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目标】1.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
2.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
3.病人的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1.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
2.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
3.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
5.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使用屏风遮挡视野。
6.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重点评价】病人的恐惧感是否减轻或消失。
二、躯体移动障碍【相关因素】1.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1.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护理目标】1.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病人未发生褥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1.保持病人舒适体位。
2.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做好生活护理。
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 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
6.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重点评价】1.躯体移动障碍的程度。
2.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是否得以满足。
3.病人是否并发褥疮、肺不张等。
三、自理缺陷【相关因素】1.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瘫痪。
3.卧床,活动限制。
4.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1.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护理措施】1.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 次;抹澡夏季每天2 次,冬季每天1 次;定时喂饮食。
2.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3.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 小时1 次。
4.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
6.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或冻伤。
【重点评价】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病人是否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四、语言沟通障碍【相关因素】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
2.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
3.文化程度低、方言。
4.幼儿,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1.说话或发音困难、含糊不清。
2.不说话或不能言语。
3.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护理目标】1.病人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病人表达需要的要求得到理解。
【护理措施】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4.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不厌其烦、多次反复倾听,不可表露出厌烦情绪。
5.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可借助于同乡、亲友帮助解释。
【重点评价】病人能否有效交流。
颅脑外伤的标准护理计划一、脑组织灌注量不足【相关因素】1.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
2.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3.脑水肿,造成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4.脑缺血/脑梗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5.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
【主要表现】1.病人主诉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加重或意识改变,瞳孔散大、对反光射减弱或消失,生命体征改变,癫痫发作,继发性偏瘫,脑疝。
3.颅内压升高[ICP>2kPa(15mmHg)] , SaQ2<95% 血气分析:P0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血生化指标:Na+<130mmol/L或150mmol/L、BS<3.6mmol/L 或>6.1mmol/L 等。
【护理目标】1.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减轻,表现为格拉斯哥(GCS计分>13分(GCS昏迷计分法见附表)。
2.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
【护理措施】1.病人静卧,全麻清醒后取抬高床头 1 5-3 0度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
2.高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
4.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尿比重、伤口敷料每0.5-6 小时1 次,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6.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水量。
7.保持各种引流通畅,防止管道位置过高、过低、扭曲、脱出,并密切观察引流管量、色,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8.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
9.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护理活动(参见"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重点评价】1.心电、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指标是否正常。
2.病人脑组织灌注量不足的表现是否减轻。
3.病人是否出现新的神经系统损害及并发症。
二、意识障碍【相关因素】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1.嗜睡。
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朦胧。
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浅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深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1 .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护理措施】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保持病人本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 小时1 次。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预防继发性损伤。
(1 )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 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做好生理护理。
(1 )参照本病"躯体移动障碍"中的相关内容。
(2)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3)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重点评价】1 .意识状态。
2.护理措施是否妥当有效,是否出现继发性损伤。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相关因素】1.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的作用,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
2.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
3.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
4.卧床使痰液淤积。
【主要表现】1.清醒病人诉胸闷、呼吸不畅或不敢咳嗽。
2.病人喉部痰鸣音、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或鼾声呼吸。
3.病人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4.SaO2<95% 血气指标:P0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5.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护理目标】1 .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
3.SaO2>95%血气指标正常。
【护理措施】1 .鼓励并指导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 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
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 小时1 次。
4.监测体温每4 小时1 次。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
(1 )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15 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药每小时 1 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 小时1 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向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流汁病人喂饮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 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重点评价】1 .病人呼吸道是否有痰鸣音或堵塞。
2.有无继发感染征象:肺部听诊有无啰音,体温是否正常,痰液是否增多等。
3.SaO2 、血气指标是否正常。
四、中枢性高热【相关因素】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主要表现】1.高热,体温>39 C。
多出现于术后48小时内,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2.常伴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呼吸增速及脉搏增快等。
【护理目标】1.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措施】1.监测病人体温,每1-4 小时1次。
2.体温>38C以上,即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38-39 C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C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
( 3)夏季可用电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棉被。
( 4)降温毯持续降温。
(5)物理加药物降温:冰盐水200mL+APC 0 .42保留灌肠或灌胃。
3.降温30 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4.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 )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
( 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有肛温32-34 C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
(5)病人出现寒颤、鸡皮疙瘩、肌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
(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 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 8)停止冬眠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5.降温过程中应注意:(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