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作文素材及指导0424 1328: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理性自信包容开放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国家强大。
”更早一点,2月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总理说:“中国人民将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温家宝这番话不长,却对我国国民应有的心态做了全面而又简明的表述。
总理把“理性”放在第一位,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而中国是推动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崛起是十三亿人在崛起,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有人高兴,有人沮丧,有人恐惧。
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上述反应。
所谓理性,首先是要认识到出现各种反应是必然的,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变化太大了。
第二要冷静。
尽管反应中有的包含一定敌意,但是世界再回到上世纪的大搏斗、大厮杀、打世界大战已经不可能了。
第三要有平常心。
人家赞扬我们,我们不必欣喜若狂,可能有些表扬是言过其实的;人家批评我们,我们也不必太过在意,有些还可以促进我们思考。
自信,就是要有主心骨。
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一能够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条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国情。
任何国家在综合国力上升的时候,民族自信心都会增强,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我们在自信心增强的时候,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有丝毫看不起小国、穷国、弱国的表现。
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
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就是明证。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本质上是由于文化多样性造成的。
所谓包容,就是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欢迎文明多样性。
开放,是我们的国策。
中国是曾经在世界上领先了上千年的国家,但是明成祖之后,中国走向了封闭,致使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
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国三十多年大发展,开放是关键因素。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各种优秀成果才能不断进步。
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国民心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中国在现代经历了一个从弱国逐渐强盛起来的过程。
存在决定意识,长期的弱国经历,造成了中国国民的弱国心态。
我们培养国民理性、自信、开放、包容心态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弱国心态的过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9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
但是,过去90年,中国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际上,我们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随着中国的进步,中国国民的表现对于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形象的影响越来越大。
培养理性、自信、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是符合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地位需要的。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风险,逐步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欧亚科学院院士)人民时评:农民工版《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唐宋2014年11月15日0003 来源:“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在这个寒流不断侵袭的冬日,一对农民工兄弟用嘶哑和苍凉的歌声,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春天”。
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光着膀子在出租屋唱《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红遍网络。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每看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万。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心的包装,农民工翻唱的《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心?是“夹杂着啤酒、香烟和雄性荷尔蒙气息”的男人风格,是“涌动的不安和悲壮的歌词”,更是“落魄和艰辛、困境和希望、梦想和坚持”。
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用沧桑的呐喊和“赤裸裸”的青春,触动着人们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让我们在感动中反思和追问。
这样追梦,傻不傻?刘刚是退伍军人,到北京后,打过零工,干过小买卖,后来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
王旭在北京打工10年,现在在一家制药厂仓库当复核员,每到周末,到地铁站演唱。
像成千上万涌入城市的草根一样,这两位农民工兄弟带着梦想出发,为了梦想奋斗,哪怕凄风冷雨,哪怕路人白眼,哪怕无人问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奋斗改变命运”的精神。
这样执著,值不值?农民工兄弟,不是孤单的个体。
在他们身边,还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宁可蜗居地下室,宁可当“蚁族”和“鼠族”,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水泄不通的地铁上被挤成“纸片”,在面试中四处碰壁成为“面霸”,在一次又一次相亲中成为“剩斗士”……尽管有人逃离“北上广”,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在充满诱惑的城市中,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中,“顽强地活着”。
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有的人成功了,在城市中有了立足之地,可成功后,却很迷茫。
更多的人依然寻找成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老了后,能不能有所依?会不会在寒冷的冬日里,黯然地离去……可是,即使无所依靠,即使悄然离去,依然无怨无悔。
可爱又可悲,可怜又可敬,让人感动落泪。
《春天里》,是中国人的心灵之歌,是城市和乡村、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和交织。
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两极分化,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沐浴“春天的阳光”,让勤劳奋斗的人们老有所依……这就是今日中国人的梦想和现实。
不问傻不傻,不问值不值,只向着梦想,飞快地奔驰。
让我们向坚守梦想的人们,投以感佩的目光,祝他们好人好梦,好梦成真!人民时评:从温总理痛斥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说起陈家兴 2014年04月19日0906 来源:在4月18日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痛斥近年来祸害百姓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启人深思。
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止一起,为什么迄今为止不见有收敛迹象,反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一篇评论中我曾写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社会已经失去了自我净化、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错误,没有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教训。
一个职能部门的失职,没有成为另一个职能部门的警钟。
一种针对不讲道德不守法度的行为惩处,没有成为另一种行为的道德法度约束。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文明、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失去导引社会前行的力量了,失去把人从野蛮、愚昧、丛林引向文明、高尚、现代的力量了。
这里想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文化失去了这个力量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尊重生命的文化理念没有变成社会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文化里,不是没有尊重生命理念的一席之地。
问题是,我们一方面没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尊重生命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并未让尊重生命的理念广泛地进入社会实践层面。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尊重生命”的文化的涵养濡染,没有对一代代国民的尊重生命教育,就没有尊重生命的国民。
正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才会在懂得“打死我也不会吃这个东西”的情况下,轻易地把有毒有害的东西生产出来给他人吃,对这种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才会一再得到不同程度的容忍。
基本原因则在于中国文化的操守防线存在“质量问题”,有的类同于“豆腐渣”。
关于道德文化操守的先贤哲语倒是相当的多,比如孟子就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并视之为仁、义、礼、智四端,犹人之四体。
然而,人们在内心里所构建的操守防线,常常经受不住考验;在社会运行中建树的制度法则,常常面临“目空一切”的挑战。
贪官若是,奸商若是,侩民亦如是。
只要能赚钱,管它食品有毒有害,管它手段违法犯罪。
获利越大,操守防线门阶就越低。
社会变动越是深刻,这种操守防线的弃守越是显著。
如此一降再降,人即非人若兽。
但动物尚且能够在吃过有毒的草后,用生命的代价告诉后来者不可再食之,一些人却屡以有毒有害食品相残同类,这表明,用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建树起来的操守防线,在金钱等面前常常不堪一击。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元素,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理由。
但如果存在“短板”,也就难以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因此,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设,既应填上“尊重生命”这块“基石”,通过内涵的丰富和理念的普及,使生命的自重、互重成为潜意识;又要打牢操守防线,使“是非感”、“耻感”、“良知”等成为每个人内心里信守的道德法则。
如是,我们的文化方能更好地涵养人、启迪人、引领人。
人民时评:又见“瘦肉精”,无良商家的道德血液靠啥催生何勇 2014年03月19日0221 来源: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商家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但在食品领域,一些企业,有的甚至是知名企业、龙头企业,身上显然缺失了道德的血液,比如已经倒掉、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三鹿”。
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出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不少养殖户在养猪时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吃了“瘦肉精”饲料的“健美猪”,竟然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突破多个监管关口,一路杀向南京等大城市,甚至杀进“双汇”这个全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最终走上百姓餐桌。
对猪的尿检形同虚设、出省界给钱就放行……暂且不论当地畜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失职与渎职,为什么养猪那么多年,企业已经做到如此规模仍然没有产生出道德的血液?为何流淌着的仍然是逐利的血液?这些年,虽然各级政府花了大气力去整治,但食品、药品领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食品安全成为群众意见集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和人一样,企业也存在着自律与他律的问题。
可以说,道德的血液、企业百年基业的追求都是自律层面的;而健全的法治体系、社会监督是他律。
企业、经营者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资本的基本特性,决定了自律的自我束缚永远小于外界他律的桎梏。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在食品、消费品等领域,早期也曾面临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
后来,通过完善法制,用健全严厉的法律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食品领域的安全事件、消费领域的侵害消费者情况大大减少。
法制利剑是逼迫企业产生道德血液最好的催化剂,而过低的违法犯罪成本,则会稀释一些企业本来就浓度不高的道德血液。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认为,现有的惩罚力度与犯罪的严重程度不相匹配。
来自12个省(区、市)的439名代表共同提出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