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等压
线图的判读
一、选择题
1、读某区域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地面气温a点<b点
B.近地面气压a点>点b
C.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D.从冬夏季上说,一般是在冬季出现
下图是某地气压年变化状况图,读图判断2—5题。
2.该图所示地区可能是
A、亚速尔群岛
B、蒙古高原
C、夏威夷群岛
D、东非高原
3.形成该地区年气压变化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洋流
D、海陆分布
4.该地区主要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是
A、水稻种植
B、热带经济作物
C、畜牧业
D、亚热带水果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判断6~7题。
6.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7.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8、若此曲线为某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日期,纵坐标表示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寒潮过境
B、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C、该天气系统控制地区日温差较大
D、台风是该天气系统控制的结果
读图回答9—11题(2019年文综高考题)
9、M处的气压值可能为
A、1012、1012.5
B、1017.5、1020
C、1017.5、1015
D、1015、1012.5
10、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1、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图为某地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示意图,叙述正确
的是
A、气压:①<②<③
B、气温:甲地<乙地
C、气流:乙地流向甲地
D、天气: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
13、如下图所示,是某地区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某一天气系统24小时之内的气压、风
速的变化曲线图,判断该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反气旋
读等压线图,回答14—17题。
14、右图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A.亚洲高压 D 亚速尔高压C.夏威夷高压D.印度低压
15、图中①②两地风向正确的是
A.①地偏北风,②地偏南风
B. ①地东南风,②地西北风
C. ①地西北风,②地东南风
D. ①地东北风,②地西南风
16、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
A.我国长江处于枯水期
B.此时一艘海轮过马六甲海峡驶往红海正好顺水
C.此时南极洲正好有利于科学考察
D.印度进入多雨季节
17、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从地球公转的时间或位置看应是
A,此时正值9月B.此时正值3月
C.此时地球正运行至近日点D.此时地球正运行至远日点
18、如图表示5000m海拔某时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状况,据图回答11—13题。
18、与N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M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A.气压高B.气温低
C.降水少D.光照强
19、影响N气压系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地形C.纬度D.经度
20、此季节①宜开展北极考察活动②墨累——达令盆地牧民正
忙于剪羊毛③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④五大湖地区寒潮频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二、综合题
21、读右图(a、b表示等压线)完成下列要求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运动,再形成
______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
(4)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 ___ _____。
(5)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D>A>B>C
B、C>B>A>D
C、B>C>D>A
D、B>D>C>A
(6)热力环流的实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2、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该气压系统可能出现在;
A、7月份印度西北部
B、7月份北太平洋地区
C、7月份澳大利亚中部
D、1月份蒙古境内
(2)如该系统位于北半球,画出OA、OB线两侧的风向
(3)C、D两处的天气状况为:C ,D ;
23、读下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
(l)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判断理由是。
(2)该系统属于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
状况看属于。
(3)甲地目前在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
天气过程。
(4)从图中可以看出锋面常发育在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
点的连线即线中。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在ABCD的和中。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等压线图的判读
参考答案:
1C;2、B;3、D;4、A;5、C;6、C;7、D;8、C;9C;10D;11D;12C;13C;14C;15B;16D;17D;18A;19B;20A;
21、(1)略(2)垂直水平(3)地面冷热不均最简单(4)水平气压梯度力(5)C;(6)城市和郊区。
22、(1)A;(2)略;(3)C晴朗天气D阴雨天气。
23、(1)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低气压;气旋;(3)暖;冷;(4)低压槽;(槽);(5)A ;D。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