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大学。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教育学部的教育技术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5个研究方向:040110教育技术学研究方向: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0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03知识科学与工程04教育信息工程05教育与科技战略二、考试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一)初审教育学部统一进行基本条件审查。

基本条件审查合格者,提交各学科进行初审。

各学科组织设置初审委员会(至少5人),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网上匿名评审,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学术潜能、学术伦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初审人数充足的情况下,各专业按不低于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外语能力考查名单。

(二)外语能力考查对未达到外语免试条件的初审通过考生,教育学部将于2019年3月16日进行外语考试,外语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考核环节。

(三)复试考核1.考核安排在2019年3月23、24日两天。

2.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副教授及以上专家组成。

3.考核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科研素质(含科研潜力、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外语口语等方面。

考核小组各位专家独立打分,取平均值为考生考核成绩。

三、申请材料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须本人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2).个人自述(在研究生院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以学科专业导师组报考,不填写报考导师姓名,若有报考导师姓名信息,审核不予通过);3).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历人员提供学士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5).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6).往届生需提供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小组组长签字的开题报告全文;7).研究计划书;8).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有关的两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推荐信须由推荐专家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

推荐信必须真实有效。

9).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最多3篇。

(二)电子版匿名初审材料申请者须于2018年12月27日前(以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向教育学部博士招生评审系统(同网上报名系统)/bsbm.html,提交以下PDF版的匿名初审材料(所有文档均需进行匿名处理:隐去个人姓名、学号、硕士导师姓名;未进行匿名处理者,审核不予通过)1.个人自述(在研究生院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不得填写报考导师姓名);2.往届生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3.研究计划书;4.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均需匿名处理后再上传,最多3篇)。

四、导师介绍黄荣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背景1997.9-2000.7,在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于2000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9-1988.7,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严士键教授和刘秀芳教授1981.9-1985.7,在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自1988年以来,从事了长达8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从1997年开始,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

社会任职现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学会(GSECE)执行委员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APSCE)执行委员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学习技术委员会(IEEETCLT)执行委员国际期刊SmartLearningEnvironment(由Springer出版)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ofComputersinEducation(由Springer出版)主编曾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青少年保护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期刊编委《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编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编委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08-2011)第四届全球华人教育科技资讯大会(新加坡)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球华人学习科技研讨会(台湾)议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北京)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香港)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第十届计算机及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第五届无线、移动和普适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ProgramCommitteeMember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inEducation 第五届高级数据挖掘及应用国际会议(ADMA2009)大会主席获奖情况1.2013年,主讲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012年,“学部制改革与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2011年,《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4.2011年,荣获“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先进个人”5.2010年,主持的“教育技术学就业导向型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6.2009年,《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专著荣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二等奖。

7.2009年,《银领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2008年,主持的“基于‘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9.2008年,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10.2008年,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1.2007年,主持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2.2007年,主持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技术学应用型课程教学团队”13.2005年,“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4.2004年,“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5.2002年,“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6.2002年,获北京市统战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7.2001年,“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8.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理科科研管理组织二等奖19.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奖李芒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原理、教育方法学、教师学基本信息近年来,李芒教授提出教学的关系论,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关系,倡导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人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方式,认为“如何教”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重点研究教学的方法,关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积极从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发(FD)研究。

教育背景1984.07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1993.09北京语言学院出国人员培训部学习1995.09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班1999.06师从乌美娜教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2000.07师从陈珂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2007.01师从裴娣娜教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4.08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助教1985.09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电视教育教研室副主任1990.01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1990.06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讲师1992.0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1998.06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教授1998.09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主任2005.01——2009.0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2007.0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2005.07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所长2014.01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获奖情况1998,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1998,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教学会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1999,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优秀论文奖2000,全国第九届教育图书畅销图书奖2000,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畅销书奖2001,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三届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第十一届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研讨会优秀图书奖2004,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优秀专业贡献奖2006,《信息化学习方式》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006,《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2008,《学与教的理论》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突出贡献奖2008,被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2008,多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2009,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9,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学与教的理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教学名师奖2011,《教育技术学导论》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2,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教育技术学导论》,入选第一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学与教的理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2013,获得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3,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14,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学与教心理学”、“教学行为学”、“课程论”、“电化教育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