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材料或库存商品暂估入库的做法

原材料或库存商品暂估入库的做法

、原材料或库存商品暂估入库的做法1 、当月,原材料或库存商品暂估入库,以入库单或收料单作为附件: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仓库管理员 ( 仓管 ) 必须以收料单或入库单登记仓库账。

2 、次月或下几个月,收到发票后先进行冲销,没有附件 ( 冲销可以不用附件 ) :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红字金额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红字金额### 仓管不必进行处理注意这里,教科书告诉我们,次月的月初要红字冲回。

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如果当月发票没到,你先冲回一下,月底再暂估一下,就累了。

更何况大部分会计进行账务处理都没有一天一天的做,而是等到月末才做,所以,月初冲回不现实。

因此一般都是等到发票到了以后才冲回的。

3 、再做一笔收到发票,以发票作为附件: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蓝字应交税金 -- 应交增值税 (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 客户名称蓝字仓管不必进行处理。

以上处理方法中,仓管账的处理都已经写明了。

而会计账与仓管账不同的是,每一笔记账凭证都必须进行登记,所以,会计的物资明细账 ( 如果会计有的话 ) 都要进行登记。

暂估的“应付账款”应该挂到“暂估应付款”中,如果怕不能分判具体的客户,你可以设三级科目,如“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A 客户 ) ,这样应该可以很具体地进行核算了。

二、如果暂估的金额与实际入库的金额不一致产生的差异如何处理的问题现举例说明以上问题:? 设某单位于 2007 年 5 月 25 日入库 A 材料 1000KG ,估计单价 100 元,估计价款为 10 万元。

借:原材料 --A 材料 100000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100000? 领用该材料中的 800KG ,计 8 万元投入生产。

借:生产成本 80000贷:原材料 --A 材料 80000? 设第二个月发票到,分三种情况分别说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A 、实际价格 = 暂估入库价格:首先,冲掉暂估入库:借:原材料 --A 材料 100000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100000其次,以实际收到发票金额入账:借:原材料 --A 材料 100000应交税金 -- 应交增值税 ( 进项 )17000贷:应付账款 -- 供应商 117000至此,原材料明细账中期末的数量 = 暂估入库的 1000KG - 领用的 800KG - 冲暂估的1000KG + 实际收票的 1000KG = 200KG原材料明细账中期末的金额 = 暂估入库的 10 万元 - 领用的 8 万元 - 冲暂估的 10 万元 + 实际收票的 10 万元 =2 万元期末的单价 =2 万元 / 200KG =100 元 /KG领用的原材料成本与库存的原材料成本均正确无误。

B 、实际价格 > 暂估入库价格,设实际收到发票的单价是 90 元,金额是 9 万元。

首先,冲掉暂估入库:借:原材料 --A 材料 100000 (红字)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100000 (红字)其次,以实际收到发票金额入账:借:原材料 --A 材料 90000应交税金 -- 应交增值税 ( 进项 ) 15300贷:应付账款 -- 供应商 105300此时,由于实际收到发票的单价是 90 元,而上月领是按 100 元的单价领用的,多领用了10 元,因此,应该冲掉多领的: 800KG *10 元 =8000 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 (红字)贷:原材料 --A 材料 8000 (红字)注意: 1 、冲掉多领的,只是冲掉金额,与数量无关。

2 、由于领用材料并生产完工入库的产品无法具体分清哪些产品库存,哪些产品没有库存,因此全部冲减“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C 、实际价格 < 暂估入库价格,设实际收到发票的单价是 110 元,金额是 11 万元。

首先,冲掉暂估入库:借:原材料 --A 材料 100000 (红字)贷: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款 100000 (红字)其次,以实际收到发票金额入账:借:原材料 --A 材料 110000应交税金 -- 应交增值税 ( 进项 ) 18700贷:应付账款 -- 供应商 128700此时,由于实际收到发票的单价是 110 元,而上月领是按 100 元的单价领用的,少领用了 10 元,因此,应该再领: 800KG *10 元 =8000 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贷:原材料 --A 材料 8000注意: 1 、再领的,只是领用金额,与数量无关。

2 、由于领用材料并生产完工入库的产品无法具体分清哪些产品库存,哪些产品没有库存,因此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至此:原材料明细账中期末的数量 = 暂估入库的 1000KG - 领用的 800KG - 冲暂估的1000KG + 实际收票的 1000KG = 200KG原材料明细账中期末的金额 = 暂估入库的 10 万元 - 领用的 8 万元 - 冲暂估的 10 万元 + 实际收票的 11 万元 - 调整的 0.8 万元 =2.2 万元期末的单价 =2.2 万元 / 200KG =110 元 /KG领用的原材料成本与库存的原材料均正确无误。

在库存商品三级明细账的核算当中,有时会碰到暂估入库的情形。

暂估入库,就是货物已到,发票帐单未到达企业,无法进行登记入库的商品。

这时要按货物的数量估计一个金额月末登记入库,月初冲回。

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方法。

实际当中暂估入库的情形非常复杂,数量多、品种杂、时间长、价格不统一。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堆积起来的物品,根本没有开具进项发票就进行大批量的销售,在帐务处理时只有销项没有进项,造成红字库存。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先进行暂估入库,按销售价格的80%结转销售成本,下月初冲回,待企业实际补齐发票后,按实际价格金额入帐。

并补足结转成本的差价。

其会计分录为:借:库存商品——暂估入库a×m贷:应付帐款——暂估入库a×m其中a为暂估单价,m为暂估入库的数量,a×m为暂估金额。

结转销售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a×m贷:库存商品——暂估放库a×m到下月初冲回,借:应付帐款——暂估入库a×m贷:库存商品——暂估入库a×m待发票帐单到达时,作正式入帐处理:借:库存商品a‵× m贷:应付帐款a‵× m调整结转成本的差价:借:主营业务成本△a × m贷:库存商品△a× m其中△a为实际进价a‵和暂估进价a之间的差额,即:△a= a‵-a 。

就单一品种而言,暂估入库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按上面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就可以了,然而对于数量品种繁多、购进时间长、经过多次异地转移的商品而言,暂估入库的核算工作就相当繁硕,在进行明细帐登记时,不光要暂估、结转成本、冲回、实际入帐,而且要调整差价,进行大量复杂、细微、重复的计算和统计工作,稍有不慎就会遗漏一些数据或步骤,造成会计核算误差,给公司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省去某些复杂的计算过程,另辟蹊径,达到同样完美的效果。

例如暂估入库的差价调整,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个容易造成遗漏和疏忽的过程,即便是想起来,这种工作做起来也相当碍事,计算复杂、数字细微、要求精度高,在实际经营中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又不能忽略不计。

这时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计算暂估入库的时候,差价调整可以不予考虑,只要按照正常秩序进行暂估入库、结转成本、月初冲回暂估,待发票帐单到达按实际金额入帐等的核算工作,就可以完全正确地计算出暂估入库货物销售的实际成本了。

我们知道,在暂估入库发出商品成本结转的过程中,一般是按销售收入的80%结转销售成本,其分录为:借:库存商品——暂估入库a×m贷:应付帐款——暂估入库a×m借:主营业务成本a×m贷:库存商品a×m这两个步骤的金额a×m只是一个暂估数,与实际金额之间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下月初要用红字冲回。

但在冲回暂估入库的过程当中,冲平的只是库存商品的借方和应付帐款的贷方,而主营业务成本的借方和库存商品贷方却无法冲平,当发出商品的帐单实际到达时,新的实际价格也就确定了,从而出现a‵和a之间的差额△a,△a×m也就是我们要调整销售成本金额。

在库存商品三级明细帐的登记过程当中,我们完全可以不予考虑这个△a的存在,在登记完上月暂估入库商品增加和结转销售成本商品减少的金额后,下月初冲回暂估入库的数量金额按冲回分录记在帐上,所不同的是不要马上计算该笔数额,暂时以数字的形式挂在下月初三级明细帐的第一行上,这时再按发票帐单记载的金额重新登记一笔入库帐。

以上过程完成后,继续登记下月发生的购进商品数量金额和销售商品的数量,按加权平均单价结转下一个月销售商品的成本,具体过程为:以a‵×(m + n)销售成本总金额,a ‵为购进该库存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也就是实际进价,n为第二个月新销售该商品的数量,m为上月暂估入库的数量,新的成本金额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其中a‵×n 为第二个月实际销售成本金额,a‵×m 为上月暂估入库商品的实际成本金额,这样结合上月暂估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来看,数量为m的商品实际上结转了两次成本,第一次是上月的暂估成本,第二次是下月的实际成本,所以在第二个月结转销售成本时,要减去第一个月结转的暂估成本金额,即:a‵×(m + n)-a×m 为第二个月的实际销售成本,a×m即为挂在第二月库存商品三级明细帐第一行的金额,这样相减得出的成本实际包含了暂估入库成本的差价金额,作分录时仍按原来的步骤进行,只是少了成本差价调整分录,即省略了:借:主营业务成本△a×m贷:库存商口△a×m综上所述,我们所说的暂估入库成本的二次结转法,实际上就是结转了两次成本,第一次是暂估成本,第二次是实际成本,而第二次减去暂估成本,就只剩下实际商品成本的结转,不存在差价调整的问题。

和按部就班调整成本差异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

这些方法叙述起来复杂,但实际工作中应用是相当简便的,第二个月的两部分成本,就是记录在贷方数量栏上的总数和乘以a‵,a‵是已知数,a×m是挂在第一行上的金额,应用起来一目了然、直观全面,匆需翻阅帐簿查询历史数据。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虽然不提倡过多的暂估入帐及成本计算,但面对中小型企业管理落后、帐务不健全、财务人员缺少的情况下,这也无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