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记录1————————————————————————————————作者:————————————————————————————————日期:《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乌市第六十二小学谭晓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代教、满堂问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
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有的是一些不适合全班讨论,而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等等。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假问题。
这些假问题没有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毫无价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被动应付。
这种“假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如何剔除课堂假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鉴于我校学生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的现状,本着“低起点,易操作,均受益”原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选择“有效提问”课题。
一是这课题切口小,便于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实践、观察、记录和研究,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的过程,是重视的过程,也是出成效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负增效”的全面启动,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何增效课堂,发挥40分钟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有效提问”方法的研究是在主课题“有效教学”研究基础上引申的一个子课题,它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就提问环节中出现的弊病所提出的。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由于没有抓住、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不少提问的误区。
简单、应答性的提问多,深问、追问的少,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课堂提问随意性倾向随机可见,因而课堂表面热闹,但实际效果不佳。
针对此种现状,我们确立“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一)“问题”的归类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设问的指向、答案的深度和广度,可大致分为三类:1、事实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是什么”,即答案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如事件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人物、主人公,作品的作者、年代,事物的真理、公理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现成的,通过查阅教材或其他材料能够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假问题的范畴。
2、分析性问题:或称反思性问题,它要求回答“为什么”,即答案是对问题结果的探究和追问。
如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背景需做怎样的分析;若改变条件、原因或环境,事件会不会发生?在其他条件、环境下,事件会是怎样不同的结果。
这类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应该设问的真问题。
3、应用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怎么办、怎么做”,即答案是寻求问题的结果。
如完成一件作品、描述一种事物、制作一种产品、求解一道题目有哪些方法,这类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是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提问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假问题”指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一些问题虽真,但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和解答,教师代替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维受益的问题。
“假问题”的主要弊端是挤占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浪费和无效。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指教师精心筛选问题进行提问和选取恰当时机进行提问。
所选问题基本是分析性和应用性问题,能够: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热点、易混点、易错点;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灵感;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答案或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适宜于组织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
三、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追求课堂上适当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的效果,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熟练化的进程,引发学生即时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目标学会思考课堂,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明显地提高课堂真假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有效问题的设计能力,将假问题的出现率控制在5%以下。
2、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二)学生目标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1、明显地提高学习兴趣。
2、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三)成效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更真实,更朴实,更有实效,将“提问”这一课堂环节问题,变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质量问题。
(四)成绩目标以学期为单位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理解提问技能的意义和提问技能的作用,掌握提问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二)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提问教案。
(三)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类型并应用于教学之中。
(四)提问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提问效果好,提问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强。
(五)能按提问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提问技能进行评价。
(六)将有效提问研究与“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研究结合起来,与教材研读结合起来。
(七)在研究实践中,探究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新的课堂提问模式,找寻建立语文学科有效提问“模式库”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一)抓住契机,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牢牢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的小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继而由课题发现问题“小壁虎自己有尾巴,为什么还要向别人借尾巴呢?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通过阅读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
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二)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大多数都为“假问题”,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
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真问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师:想想看,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生:因为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中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有某种——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在探求答案中,不盲从、不雷同他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三)层次设计,化难为易要上好一节课,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聚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发成易理解,较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由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一句后,教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由此,通过学生的品读,教师的引导,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特点已经树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这时,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引导: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再引读追问:“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最后进行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既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
(四)面对全体,关注差异由于我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个体差异较大,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努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来,让每位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得到创新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课题在研究中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教学探索性的实验积累,加以分析、评价、完善,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经验,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