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答案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

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

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

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2)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致力于高附加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研发;重视品牌营销(注重销售和服务,努力营造自己的品牌),使产业链尽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3)会加快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和加剧能源短缺局面;会加剧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