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必记知识点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必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必记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第5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有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组织培养。

进行出芽生殖的生物有酵母菌、水螅等。

2.无性生殖的优点:能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否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3.植物依靠营养器官进行的生殖方式,叫营养生殖,方法有扦插(菊、月季、杨柳)、嫁接(柑、橘、桃、山楂、苹果)和压条(夹竹桃、桂花、石榴)。

嫁接时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嫁接后的植株往往具有接穗的特征。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4.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叫做植物组织培养。

其优点:短期内生产出大批的植物;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培育出高产优良的新品种。

5.有性生殖是指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6.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包括果皮和种子。

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由子房里的胚珠发育而成。

其中的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

一颗花生中有3个种子,说明子房中有3个胚珠7.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有风力、水力、人和动物的活动、自身力量几种方式。

其中,豌豆种子靠自身力量传播,虞美人种子靠风力传播,苍耳果实表面有倒刺靠人和动物传播,睡莲靠水力传播。

8.家蚕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如:蚕、蚊子、苍蝇、蜜蜂等都进行完全变态发育。

消灭豆天蛾、菜粉蝶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

9.蝗虫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如:蝗虫、蟋蟀、蟑螂、蝼蛄等都属于这种发育。

它与家蚕的生殖发育相比,少了蛹时期。

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三龄以前的幼虫。

10.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潮湿陆地上生活,有时下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

11.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时期。

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

蟾蜍、蝾螈、大鲵也属于变态发育。

12.青蛙的受精方式和发育类型分别是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

两栖类是鱼类往爬行类过渡的中间阶段。

雄蛙鸣叫的目的是求偶,雌雄蛙抱对可以提高蛙受精的几率。

1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过程。

鸟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鸟卵的最初发育是在雌鸟体内开始的,鸟卵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雌鸟的体温,胚胎就暂停发育。

14.鸟卵的结构:有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胚盘、卵黄膜、卵带、卵黄等。

胚胎发育的部位是胚盘;卵在孵化过程中,主要营养来自于卵黄。

未受精的鸡卵的卵黄是一个卵细胞。

15.雏鸟分为早成鸟、晚成鸟。

鸡、鸭和大雁属于早成鸟,家鸽、燕子、麻雀属于晚成鸟。

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鼠的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了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还成对出现。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3.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双螺旋结构。

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遗传性状。

5.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如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豌豆的皱粒和圆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等。

6.相对性状可以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一般而言,表现为显性性状的生物个体较多,如人的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在人群中,有耳垂的人比较多。

7.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可用D 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可用d表示)。

如果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DD),则表现为显性性状(如有耳垂);如果体细胞内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Dd),则表现出显性性状(如有耳垂);如果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dd),则表现为隐性性状(如无耳垂)。

8.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精卵结合成受精卵后,分离的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受精卵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9.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

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10.男性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44+XY,女性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44+XX。

男性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女性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

11.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或Y染色体决定了后代的性别是男还是女。

12.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目前一般还不能得到根治。

先天智力障碍、血友病和色盲属于遗传病,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

13.近亲之间,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此,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就远远高于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等近亲关系的人结婚。

表兄妹等属于近亲。

14.优生优育的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优生优育对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15.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变异具有普遍性。

16.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

其中,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例如人类的镰刀型贫血症,如人种的不同等;不可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这种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而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

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17.每种生物都可能产生变异。

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自身的生存,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18.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第6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16章动物的运动1、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动物通过运动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飞行,滑翔(空中);游泳,爬行(水中);行走,奔跑,跳跃(陆地)。

3、动物运动的意义:主动地环境。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动物及其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翅膀;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6、蚂蚁的运动器官有足和翅。

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7、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骨和骨连接共同构成了骨骼;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补充: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一块骨骼肌附着在至少两块相邻的骨上)8、运动的产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在运动时,骨起杠杠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肌肉起动力作用。

9、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多块肌肉协同完成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直臂提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10、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运动系统完成的,还需要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的参与。

11、运动的能量来源是食物,直接能量来源是ATP。

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的能量也来自ATP。

第17章动物的行为1、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②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③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哺乳;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⑤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有联系的行为。

(如白蚁、蜜蜂、狒狒、黑猩猩)3、社群行为的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另外,有社群行为的动物往往有一定的组织,有的还形成等级。

4、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动物的复杂行为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调控完成。

第7单元健康地生活第18章疾病与免疫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2、传染病的分类:①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②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③血液传染病:疟疾、乙肝、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④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4、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的方法: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有:通风、消毒、搞好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有:打预防针和锻炼身体。

发病初期,传染病的传染性最强。

5、SARS即禽流感,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其病原体是SARS病毒,传染源是SARS携带者和禽流感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AIDS即艾滋病,其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HIV),传染源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易感人群:所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