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管理案例之一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风险管理案例之一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户账目,把客户账上的债券出售,再造假账说明这些债券
并未卖掉。年复一年,假账和亏损积聚迅速,然而大藏省、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及大和银行总行均未曾检查出问题,直
到井口俊英自感难以为继才主动坦白。
案例: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大和银行事件实际上已宣告了自80年代
以来日本向国际证券市场扩张的努力惨遭失
败。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各大银行 大面积亏损,纷纷为巨额呆账所困,为了摆
案例: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日本就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条严令禁 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该法案类似于美国的
《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
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 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 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此案中,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尼克· 里森于 1995 年2月23日 被迫仓皇逃离新加坡, 3月2日 凌晨在德国法兰 克福机场被捕, 11月22日 ,应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 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 12月2日 ,新 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务欺诈罪名 判处里森有期徒刑 6年6个月,同时令其缴付15万新加坡元 的诉讼费。 1999年4月5日 ,新加坡司法当局宣布,因其 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于 1999年7月3日 获释出狱,并将 其驱逐出境。 7月4日 ,里森回到伦敦。
脱危机,日本已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1993
年出台了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法,银行与证券 业混合经营已成定局。但是,国际证券经营
的风险仍是日本银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
《国际银行学》教学案例
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
案例之二 :
英国巴林银行事件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巴林银行创立于 1762 年,至 1995 年已有 233 年的 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 19 世纪初, 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 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 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 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 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该行 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15 亿英镑的非银行存 款和 10 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原因分析 : (一)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二)松散的内部控制 (三)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四)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五)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风险启示及对策 : (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的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三)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四)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 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28 岁的尼克· 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 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 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4年下半年起,尼克· 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 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 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 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 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 故想一旦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人日经225指数期货建 仓。
《国际银行学》教学案例
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
案例之一 :
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案例: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大和银行是日本名列第12位的 大型国际性商业银行。1995年9月25
日,该行纽约分行主管交易的执行副
总裁井口俊英坦言自己在长达11年的 时间中累计隐瞒了高达11亿美元的巨 额亏损;随即,大和银行被迫对外宣 布其亏损。井口俊英成为继巴林银行 交易员里森之后又一个令国际银行界 为之震惊的人物。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1995年2月23日 ,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 276.6点,收 报17885点,里森持有的多头合约已达6万余口,面对日本 政府债券价格的一路上扬,持有的空头合约也多达26000 口。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8.6亿英镑;并决 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当天,里森已意识到无法弥补 亏损,于是被迫仓皇出逃。 26日晚9时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没拿 出其他拯救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 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经与 有关方面协商,将巴林银行作为无力偿还欠款处理,并根 据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 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
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案例: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井口俊英1976年始在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工作,三年后 被提升为交易部主任,从此负责前台交易、后线结算和债 券保管。如此三权集于一身,显然违背了资金交易中前线
和后线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的风险管理原则,为井口俊英
的违规交易提供了机会。自从1984年井口在美国的政府债 券市场上亏损20万美元后,他便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篡改客
案例: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 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 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 松。许多日本银行将其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对国
内人员进行证券交易培训的基地。由于膨胀太
快,交易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经验,交易机 构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国中央银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 3月2日 (周四)在 日经指数期货反弹300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不只新 加坡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包括日经指数及日本国债期货等) 分别在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东京及大阪交易所几 近全部平掉。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 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 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 亿英镑(约12.6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 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 , 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 lNG收购巴林银行的 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 恢复运作。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 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1995年1月26日 里森竟用了 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 货投机。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 1995年1 月18日 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里森所 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 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 前日本政府债券。到 2月10日 ,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 交易所持有 55000口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 历史记录。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 88888''账户。为维持数额如此巨 大的交易,每天需要3000万—4000万英镑。巴林总部竟然 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2月中旬,巴林总部转至 新加坡5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47000万英镑的股本金。
相关主题